中西医诊断学差异比较

一、中西医诊断学差异比较

在临床诊断方面,西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或实验,了解患者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及其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观察代谢功能的变化,以便诊断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已经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因此,对诊断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以了解细胞和分子的形态结构及其代谢和功能。随着检测仪器的迅速发展和检测项目的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医生越来越依赖各种检测方法来诊断疾病。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从疾病所反映的众多症状和体征入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中医证候信息,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这是认识疾病过程中的一个感性阶段。根据对症状、体征的感性认识,医生还必须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和总结等方法进行辨证,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审症求因,了解病因,弄清病位,把握病性,判断疾势。这样,医生就可以认识疾病的本质,这种认识用中医理论概念为“证”。医生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疾病的理性认识,才能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剂,达到治病的目的。

西医病理学可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组织水平和整体水平,以及物理、化学或生物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等不同层面对疾病进行研究。首先是通过发现引起细胞损伤、分子结构和性能变化的原因,消除这些致病因素或防止其入侵人体,这是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细胞损伤进一步发展,将导致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损伤和改变,组织和器官的病理过程将出现。对这些特殊病因及其引起的特殊病理改变的治疗是当前治疗医学的工作。

人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有机整体,局部组织器官的病变永远不会停止在局部。它必须在有机联系中向整体扩散,从而出现整体的病理改变,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目标。如果特定的病因和特定的病理后果可以用线性因果关系来检验和识别,那么整个病理改变的问题,就不能仅仅了解病因与病理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因为它不仅包含直接的局部病理变化,还有许多整体因素要考虑,如“脏腑相关”“天人相关” 和“形神相关”等。众多种因素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下,引起以各种症状和体征为表现形式的整个病理功能改变。尽管每个部分和过程的细节还不完全清楚,只要把握了整个病理功能改变,就能基本掌握人体疾病中阴阳失衡与脏腑失调关系的大局,就能调整人体内脏和阴阳的基本功能,从整体上重建阴阳相对平衡和脏腑基本协调,逐步恢复人体原有的抗病修复能力,从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中医证候是人体的病理机能状态,目前仍是一个普遍的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划分病理状态的不同过程和不同定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与机体、与身体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病理改变和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阴、阳和脏、腑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可以由具有丰富中医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医生进行辨证,以指导医生根据当时局部疾病的性质和过程进行有效的治疗。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身体。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的反应和病理性功能状态的出现。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形式,但它们总是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分型。这个标准就是阴阳、寒热、虚实和表里。“证”经具体分型后称为证型。它反映了脏腑、阴阳关系的基本状态,也代表了人体某些疾病的类型。也就是说,在各种疾病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病理功能状态背后,必须存在各种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中医学运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通过证候和体征来把握疾病的本质和规律,通过自己的分类和辨证来表达其证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