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十四、子宫颈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子宫颈癌多是宫颈阴道或宫颈管内的上皮细胞所发生的癌变,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鳞型细胞浸润癌,其次是来自宫颈内膜的腺癌以及少见的腺鳞癌、透明细胞癌等。本病属于中医“崩漏”“五色带下”“癥瘕”等范畴。在中医学无宫颈癌的病名,但有类似子宫颈癌的记载。

子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第一位。好发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妇女,可能和性卫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早婚、吸烟等有关。据统计,宫颈癌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46.6万,8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其中约13万在中国。美国2007年预计将有大约11150例新发宫颈癌患者,并且将有3670例患者死亡。100年来子宫颈癌诊治研究,及近50年国内外普遍开展的宫颈癌普查普治,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早期宫颈癌已达满意疗效。但近年来地区增长及宫颈癌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为提高晚期癌疗效,近10年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宫颈癌的综合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子宫颈癌的治疗模式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手术和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子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和腺癌比例的增加以及患者对治疗后生活质量、生存期要求的提高,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中医药治疗,共同进入有效的综合治疗行列,但综合治疗不是几种治疗方式的盲目叠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合理地综合应用,在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产生较多的并发症。

但是无论手术、化疗或放疗,都会严重损伤机体免疫功能,造成诸如贫血、淋巴囊肿、尿潴留、泌尿系感染、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如果能在放、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不但可以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能加强抗癌作用,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治愈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积极运用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相结合十分必要。

(一)中医药配合手术治疗

传统的宫颈癌的治疗模式与分期密切相关,手术是Ⅰa—Ⅱa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因手术切除范围较大,给患者带来的各种损伤和并发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后,所以应当在术前、术后积极配合中医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复杂证候,辨证施治,为患者能耐受手术、术后康复、及早进行放化疗治疗创造条件。

1.淋巴囊肿

主证:双下肢水肿,活动尤甚,按之坚韧、不凹陷,偶可扪及腹部包块,质韧,疲倦乏力,纳眠可,舌淡胖,苔白腻,脉细。

辨证:瘀毒内阻。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犀黄丸内服合大黄、芒硝外敷。

犀黄0.9 g、麝香0.9 g、乳香30 g、没药30 g、黄米饭50 g。上药为丸,空腹服,陈酒送下3 g。

加减:腹痛、伴有发热者,可加蒲公英15 g、金银花15 g、紫花地丁15 g,或在B超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出囊液,形成纤维化囊肿且有症状者,可行腹膜外切除术。

2.尿潴留及肾盂积水

主证:排尿不畅、尿频、伴有排尿不尽感,或尿失禁,腹胀,或腰部酸软疼痛,排尿不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眠可,舌淡胖,苔白厚腻,脉沉细或沉缓。

辨证:肾阳虚衰,水湿内停。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八珍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熟地20 g、人参15 g、白术15 g、茯苓20 g、山药20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5 g、山茱萸15 g、泽泻15 g、牡丹皮15 g、桂枝10 g、熟附子10 g、甘草6 g。

加减:伴脘痞腹胀、食欲缺乏者,加厚朴15 g、枳实10 g、焦麦芽20 g、焦神曲15 g;腰膝酸软、步履乏力者,加杜仲15 g、牛膝15 g;伴尿痛者,加金钱草15 g、海金沙15 g;伴少腹隐隐作痛者,加延胡索15 g、乳香10 g、没药10 g;伴血尿者,加田七粉6 g、小蓟15 g。

3.泌尿系统感染

主证:小便短赤热痛、淋漓不畅,小腹急满,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加减。

木通15 g、车前草(包)15 g、萹蓄15 g、瞿麦30 g、栀子15 g、滑石15 g(包)、大黄10 g、甘草6 g。

加减:小便带血者,加小蓟15 g、白茅根15 g;小便混浊者,加萆薢15 g、菖蒲15 g;少腹拘急疼痛、盆腔感染者,加黄檗15 g、蒲公英15 g、当归10 g;口干咽燥者,加沙参15 g、石斛15 g。

4.腹部伤口感染

主证:腹部伤口局部红肿热痛,压痛,愈合不良,或有脓液流出,或轻度发热,纳眠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热毒内阻。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生肌。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白芷15 g、贝母15 g、防风15 g、赤芍15 g、归尾15 g、皂角刺15 g、穿山甲10 g、天花粉15 g(包)、乳香10 g、没药10 g、金银花20 g、陈皮10 g、甘草6 g。

加减:发热恶寒者,加连翘15 g、牛蒡子15 g;伤口疼痛严重者,加延胡索15 g、郁金15 g;伤口愈合不良,有脓液流出者,可先扩创、清除异物及坏死组织、冲洗、引流,伤口脓尽无异物后,可外涂生肌收口的药膏,如生肌玉红膏、生肌白玉膏,促进愈合。

(二)中医药配合放射治疗

放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适用于各期宫颈癌的治疗。放射治疗包括腔内放疗和体外照射两部分,腔内放疗和体外照射的合理配合是宫颈癌放疗成功的关键。高剂量率后装治疗加体外照射的放疗模式为经典治疗模式,成为宫颈癌最常用治疗方法。但是,放疗在杀伤癌细胞组织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产生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等毒副反应,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可减轻放疗的副作用,预防其常见并发症的产生,还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效作用。

1.放射性直肠炎

主证: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或便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臭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辨证:湿热下注,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芍药30 g、当归15 g、黄连15 g、槟榔6 g、木香6 g、炙甘草6 g、大黄9 g、黄芩15 g、肉桂5 g。

加减:腹痛剧烈者,加木香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白芍15 g;便血、赤多白少者,加白头翁10 g、秦皮10 g、三七粉(冲)g、白及10 g、阿胶10 g(烊);腹泻里急后重脱肛者,加三奇散(黄芪、防风、枳壳各6 g)。

2.放射性膀胱炎

主证:小便频急热痛,淋漓不尽或癃闭不通,或小便带血,小腹胀满,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木通15 g、车前草(包)15 g、萹蓄15 g、瞿麦30 g、栀子15 g、滑石15 g(包)、大黄10 g、甘草6 g。

加减:肉眼血尿者,加小蓟15 g、白茅根15 g;小便混浊者,加萆薢15 g、石菖蒲15 g;舌红口干者,加沙参15 g、石斛15 g;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舌苔黄腻者,加薏苡仁30 g、车前子(布包)10 g、蛇床子15 g;带下赤白或阴道血性分泌物者,加云南白药3 g(冲)、地榆炭10 g、紫珠草10 g。

3.放射性皮炎

主证:阴道瘙痒、疼痛、伴有烧灼感,局部红肿,或出现水泡、溃疡,口苦口干,白带减少,色黄夹有血丝,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热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二妙散加味。

苍术15、黄檗10 g、虎杖15 g、紫珠草10 g、生地黄20 g。

加减:局部出现水泡者,可用黄芩10 g、黄檗10 g、苦参15 g、柴胡6 g、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12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当归10 g、甘草6 g坐浴。局部黏膜溃疡者,可用生肌玉红膏、红油膏外敷。阴道疼痛不止者,加川楝子15 g、延胡索15 g、木香15 g、杭白芍15 g、香附15 g、蒲黄6 g(包煎)、五灵脂6 g(包煎)、桃仁10 g;口干口苦,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者,加麦门冬15 g、玄参10 g、生地黄20 g。

4.放射性盆腔炎

主证:下腹部坠胀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黏稠、臭秽,低热起伏,疲乏无力,纳眠差,小便频急,大便溏,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辨证: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活血。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

当归15 g、川芎15 g、白芍15 g、生地20 g、黄连15 g、香附15 g、桃仁10 g、红花10 g、莪术15 g、延胡索15 g、丹皮15 g。

加减:高热寒战,带下臭秽、量多者,加败酱草20 g、薏苡仁30 g、山栀子20 g、车前草15 g(包)、冬瓜仁30 g;腹痛剧烈着,加木香10 g、大腹皮15 g;腹胀甚者,加厚朴15 g、大腹皮15 g。

(三)中医药配合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作为中晚期辅助或姑息性治疗,亦有用于新辅助化疗。常用联合化疗药物有顺铂、氟胞嘧啶、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依托泊苷和紫杉醇等。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中医药能扶正培本、祛邪解毒、提高免疫功能,既能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又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对化疗起增效作用,提高疗效。

1.骨髓抑制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疲倦乏力,心悸不宁,口淡乏味,失眠多梦,食欲缺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辨证:气血双亏。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当归15 g、川芎15 g、白芍15 g、熟地黄20 g、党参30 g、白术20 g、茯苓20 g、炙甘草10 g。

加减:白细胞减少者,加黄芪30 g、当归15 g、女贞子15 g、菟丝子15 g、补骨脂15 g、黄精15 g;血小板减少者,加阿胶10 g(烊)、藕节15 g、仙鹤草20 g、紫珠草15 g、花生衣10 g、鸡血藤20 g;血红蛋白降低为甚者,加阿胶20 g(烊)、鹿角胶20 g(烊)、紫河车20 g(冲)、鸡血藤20 g;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加山药15 g、山茱萸15 g、枸杞15 g、川牛膝15 g、菟丝子15 g、龟板30 g(先煎)。

2.重度胃肠反应

主证: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满,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呃逆嗳气,烦闷不舒,疲倦乏力,便秘,舌淡胖,苔白,脉弦细。

辨证:脾胃虚弱,肝气犯胃。

治法:健脾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香附20 g、砂仁6 g(后下)、党参20 g、白术15 g、茯苓15 g、甘草6 g。

加减:呃逆者,加旋覆花12 g(包煎)、代赭石30 g(先煎)、生姜15 g;便秘者,加火麻仁15 g、玄参15 g、生地黄15 g;困倦嗜睡者,加佩兰15 g、薏苡仁30 g;纳呆、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5 g、姜竹茹15 g、陈皮10 g、焦山楂10 g、焦麦芽20 g、焦神曲1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