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长期以来,以传统的文献整理、直接观察、验证求因的方法为基础,以整体观念、直觉观察和合理推测等为特点,简单朴素明了,在中医发展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的认知方法难以详细揭示致病原因固有的性质特点和本质特征,不能客观地阐明致病机制。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病因病机,但较之证、藏象和经络的研究,病因病机研究仍显薄弱,尤其是六淫的研究,七情和饮食劳倦则多见诸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均缺少从病因病机角度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现就中西医结合研究病因病机的思路做一初步阐述。
(一)依据六淫和七情探索病因模型
中医学“六淫学说”和“七情学说”高度总结和概括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为病因学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开阔的思路。病因学动物模型应尽可能接近实体,模拟自然发病状态,避免外源性药物和毒素副作用带来的偏差。从六淫、七情角度模拟自然发病是切实可行的。如中医学认为,六淫之湿邪主要由于长夏湿气太过、雨水过多及潮湿环境所致,因此可用增加环境湿度、浸水、淋水及铺垫湿锯末等方法模拟自然潮湿环境,以真实反映湿邪的产生过程,制作自然发病的湿邪模型。结果表明具有可行性。同理,其他诸如寒、热(火)、风、燥等也可通过降低或升高环境温度、风力、湿度等方法造模。对于内生风、寒、燥、热(火)均可根据中医学理论制作模型。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六淫”不仅指气候的变化,而且是指季节性气候、生物致病因子与生物反应性相互结合的一个综合概念。与生物性致病因子的关联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应用外源致病微生物进行建模。实际上,温度和湿度的高低变化均可引起相应的病原微生物繁殖和入侵,损伤机体调节适应能力。如高湿度可引起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胞和某些病毒的大量繁殖。造模时虽单纯从气候环境模拟致病因素,实际上也包含了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以及人体对疾病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出湿邪的产生和其致病的过程。
“七情”中的怒、惊和恐,以及饮食的饥饱无常、贪食厚味肥甘、偏食苦、酸、甘、辛、咸和劳倦等也可直接作用于动物的模拟发病过程,制作诸如“怒伤肝”、“恐伤肾”、偏食酸味等模型,以探讨七情、饮食劳倦的致病规律和机制。“七情”中忧、思、悲、喜等情绪改变在一般动物很难造模,尚需开拓研究思路,进行深入研究。
(二)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因病机
借鉴西医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中医病因的流行学调查,以分析病因病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和四季不同气候变化分别开展。如可在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分别观察当地气候、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对人体的影响;结合人群的年龄、性别、体质等观察反常气候所致的疾病和对某些疾病内诱发或加重情况,综合大量的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对比、分析,探索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和规律。同样可广泛调查情志的变化、过度情绪刺激、劳逸过度、饮食偏嗜等所致的疾病,以及对某些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也可观察患病后所引起的情志变化、饮食习惯的改变等。这使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病因和病机的特点与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体质学说研究
体质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医学命题。人的体质是人类在遗传基础上和环境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老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功能、结构和代谢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的状态常常决定了它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敏感性和产生病理改变类型的倾向。体质是中医病因学的内因。前人虽早已观察到体质与疾病存在某种关系,但至今对其本质仍知之尚少。因此,深入研究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对于病机学的发展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系统研究历代医学家关于体质学说的论述并加以总结分析
自《内经》以来,中医学曾经从不同角度对体质问题做过较为深刻独特的论述,某些观点确实能结合实际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但比较分散,需要系统整理历代医学家关于体质形成因素、特征、辨证依据及用药特点等方面的论述,为研究提供背景资料和理论依据。
2.开展广泛调查,进行体质辨识
在不同地域广泛进行体质的群体调研,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及调查结果对个体的体质进行辨识和分型,逐步建立和完善定量判断标准,使体质分型规范化和定量化。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体质
运用多层次和多指标系统研究的方法,从遗传学、免疫学、内分泌学、能量代谢、血液循环等各方面探讨不同体质类型的生理功能和生化指标,概括其病理特点,建立不同体质的微观辨识标准。
4.开展体质与病因和发病关系的研究
观察体质强弱与致病邪气的关系以及不同体质的易感性,通过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来解释病因学说。人的体质不仅是发病的内因,而且是决定疾病整个发展过程以及疾病类型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体质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化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如最常见的感冒,虽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发生,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除共同症状外,有的以恶寒为重,有的则以便秘、口干和面色潮红为重,有的患者则出现头重如裹和胃烷痞满等症状。又如同为黄疸肝炎,有的为阳黄,有的却为阴黄。伤寒患者的热化、寒化等,与体质究竟存在何种内在联系均值得探讨。此外,还可应用现代临床流行学研究方法,探讨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等与不同体质的内在相关性,为临床体质辨证、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不同体质的治疗方法研究
根据上述文献研究、体质的宏观微观辨证标准及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结果,探讨不同体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一步论证体质学说,同时为临床服务。
(四)病因病机与病理解剖结合研究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到机体必然会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产生一系列症状体征,但病因病机研究的目的并非仅仅限于宏观改变,重要的在于科学地、客观地阐明其物质基础及其内在机理。由于机体的功能和形态是相互联系和互相统一的,脏腑的形态结构是其功能活动的根本基础,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变化必须和病理形态的变化紧密联系。以人体结构为基础是西医的理论基础之一,观察深入细致,微观研究疾病。而中医学则着眼于整体,宏观认识疾病。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目的就在于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互相借鉴,相互沟通,以期形成源于中医、高于西医的现代中医理论,使中医学得到全面发展。就病因病机而言,病因作用到人体引起机能改变,为探讨其发生机理,应当把临床表现落实到人体器官组织结构上,用组织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去解释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即宏观微观并重,既观察整体功能变化,又研究局部组织改变,以阐明病因病机的内涵,冀以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病理学。
例如,在六淫之湿邪的研究中,病理改变是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由湿邪所致的关节肿瘤、泄泻、纳差等症确有其病理学基础,比如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出现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胃和大、小肠黏膜出现糜烂甚至坏死。同时也发现一些新的内容,如模型动物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肾小球球囊腔的出血等。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又如“形寒饮冷则伤肺”通过症状表现及疗效证明其具有临床依据,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机理则需借助病理解剖学及其他有关技术,研究结果提示,形寒饮冷可引起肺泡及支气管的病理改变,从而为该理论提供了客观的实验依据。同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的研究,疾病发展的不同进程如表里、轻重、缓急等,以及疾病过程中正邪相争、虚实寒热变化、气血变化等均可结合病理解剖学进行研究。当然,其他如免疫学、内分泌学、微生物学、生化等方面指标的检测也是病因病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和内容。
(五)病因病机与证候研究
病因病机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病因的性质、特点、致病规律和机理,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高诊治水平。研究可结合相应病证进行,使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为“证”的研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如“怒伤肝”“肝气实则怒”“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恐伤肾”“心气实则笑不休”等均阐述了病因与脏腑、证候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及证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前已述及,证候动物模型的制作应多从病因病机入手,尽可能接近自然。所以,可以通过重复而持续激惹动物使其发怒的方法来建立“怒则伤肝”的动物模型,观测“暴怒”对肝的组织形态和生理机能的作用,从而选择典型、稳定和特异的指标,不仅可以反映愤怒致病的病理基础,而且可以阐明肝实质的内在机理,病因病机与证候研究并进,全方位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同时也为基础和临床研究之间架设桥梁,逐步与临床衔接。其他如湿邪可与湿证相结合,饮食偏嗜与脾虚证、过食肥甘厚味与痰湿、惊恐与肾虚、寒邪与血痰证、寒证、热邪与阳虚阴虚证等均可结合研究,这样使我们对病因作用到机体引起病变的全过程及其机理将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