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

三、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

(一)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病、证、药结合研究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是疾病的诊断。“病”的概念包括中医的“病证”和西医的“疾病”。西医“疾病”是以西医理论体系为基础,以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病理变化为特征,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给予适当的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等。西医的“疾病”,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多比较客观,而且大多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中医的“病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理论体系。每一种疾病都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每一种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构成了各种疾病一系列异常变化的全部过程,都有一整套病因学、病理学、病位和辨证论治等理论体系,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疾病鉴别,当然不排除同一种疾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医辨证的情况,即出现两种以上不同的中医病名。

证候是中医的一个独特概念。它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本质。它是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疾病性质、发病机理和发病趋势,以及某一疾病正邪虚实的病理总结。疾病与证候是密切相关的。病决定证,证从属于病,一种病可以出现多个证,某一个证候也可以存在于多个疾病。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和各种实验室检查,确定患者的西医病名诊断。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表现等四诊合参,确定本病的“证”,即辨证,并运用相应的处方进行治疗,即辨证施治。辨病和辨证是用药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诊断和辨证,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因此,辨病和辨证是研究病、证、药结合的前提。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代理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充分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辨证分型过程中,中医辨证与西医病理分型分期相结合,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量化相结合,结合临床表现,舌脉象与现代医学检查,以进行正确和合理的治疗,从而提高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水平。

(二)病、证、药结合研究提高临床疗效

将病、证、药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可以避免基础研究脱离现实的倾向,有助于把握中医研究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阴”“阳”和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关系。1973年以来,美国生物学家戈德堡根据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对细胞功能的相反作用,提出了阴阳生物调控理论。他认为这是汉医学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此后,国内学者对环核苷酸与证候本质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几十年过去了,围绕这一观点的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并没有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对证候的认识出现了混乱不清的解释。事实上,出现在现代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许多互相统一、互相矛盾、互相依存和互相斗争的物质与现象,已被国外科学家看作是中医的阴阳的对立统一。但是,他们大多只是把握了其哲学意义,而不能肯定某些物质是中医“阴”和“阳”的物质基础。迄今为止,肾阴、肾阳和心阴、心阳虽然具有各自的特异性,但仍然没有发现肾阳和心阳的“阳”以及肾阴和心阴的“阴”的客观物质基础。对于八纲辨证的阴证和阳证,它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总结,不可能从各种“阴证”的疾病的患者体内提取出一种“阴素”,从各种“阳证”疾病患者的体内提取出一种“阳素”。也就是说,目前仍然没有发现“阳证”和“阴证”的物质基础。因此,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引导研究者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走向务实和规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有效方剂的研制,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加强新药研制

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思路应该是从研究到开发研制新药。其总体目标是将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有效的临床药物,提高临床疗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药研究必须明确病、证、药的研究道路。临床与基础医学相结合,方药和单味药相结合,药理学和化学相结合,中、西医理论相结合。比较成功的例子有中药静脉注射剂康莱特介入治疗肝细胞癌;活血Ⅰ号用于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研究表明,活血Ⅰ号可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还有其他中药的单体和有效部位研制的新药,如青蒿素、联苯双酯、川芎嗪注射液、天花粉蛋白、葛根素注射液、雷公藤总甙片和灵芝多糖等。

应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创新。结合临床研究成果,推动新药的筛选和应用,利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中药研究内容,新药研究与证候研究、病证研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例如,“热证”是中医病理学的常见证型,其范围包括许多现代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许多非传染病疾病如肿瘤、白血病、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热证”的主要方法,清热解毒药是治疗“热证”的主要药物之一。通过对中医理论、方法、方药等基础理论在治疗“热证”中的应用及西医药理学观察指标的相应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清热解毒药治疗“热证”具有抗病毒微生物、抗内毒素和抑制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降低发热高度和发热过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功能和保护肝胆等多种临床药理作用,不难理解中医“热证”的本质和西医病理生理学理论和药理学的相关性。因此,在中医药研究中,将中医学辨证论治等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密切结合,以提高治疗水平。

卫生部发布的《中医药问题补充规定和指示》明确指出:中药新药的研制要不断创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特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代表中医药优势的新药,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艾滋病等的药物研究。中药新药研究在不偏离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成功率高、投资少、周期短、安全有效的特点,其中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新药研制的唯一标准。新药研究重在“新”字,即紧密结合病证研究水平,充分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多学科协同,系统性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并具有新的发展、新的改进、新的优势、新的治疗方法和更好的疗效。

(四)全面做好病、证、药结合研究和人才培养

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是一般的研究方法,更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研究模式,特别适合临床应用,突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模式,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条件,充分认识病、证、药结合研究的意义。在申请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时,要有战略眼光、周密设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病、证、药结合研究。当然,病、证、药结合的研究并不要求每个人或一个研究单位都能完成这三个部分的研究。要弘扬科研协作精神,将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临床、基础造诣深、一专多能的科研人才,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做实验、会搞研究,因此,积极培养病、证、药研究人才是做好病、证、药结合研究的关键。创造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条件,选择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方法并不要求每个研究课题都完成这三个过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服务于临床,提高疗效。从总体目标上实现疾病、证候和药学的有机结合。甚至一些基础研究课题也应考虑服务于临床,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治疗水平。

综上所述,病、证、药结合研究是在总结60年来中西医结合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虽然适应了医学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一研究方法仍在探索和完善之中,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