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沈自尹.藏象本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J].中西医结合通讯,1983(3):6-12.
2.危北海.有关脾虚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J].中西医结合通讯,1984,2(5):33-42.
3.陈可冀.常见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J].中西医结合通讯,1984,2(5):43-48.
4.王建华.从脾的研究谈藏象本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J].中西医结合通讯,1984(5):15-20.
5.谭家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J].广西中医药,1984(4):5-10.
6.许自诚.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我见[J].甘肃中医,1987(1):4-6,11.
7.许有玲.世纪之交的中医药学术发展战略思考[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8.孟庆云.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9.黄建平.中西医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谢薇西,高贤均.中西医学互补结合的思想和方法[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2):14-17.
11.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12.周金黄.展望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前景[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8,22(2):154-156.
13.黄煌.当前中医研究思路的几个转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8-10.
14.吕维柏.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2):51-52.
15.肖延龄,马淑然,韩贵清,等.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预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88-92.
16.陈弼沧.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J].黑龙江中医药,1997(2):3.
17.邱东兴.中医证的实质和证病结合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5):195-196.
18.邱鸿钟.对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的一些反思[J].新中医,1990(10):12-13.
19.陈蔚文.中医药理论开放性研究发展思路[J].亚洲医药,1997,8(10):773-775.
20.王忠,王阶,王永炎.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证候组学研究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8):621-623.
21.陈蔚文.发展中医药学面对的若干基本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0,2(3):35-37.
22.张子理,刘延祯.中西医结合导论[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3.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24.王振瑞,李经纬,陈可冀.20世纪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史学考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1):1033-1037.
25.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2015,35(8):901-931.
26.杨云松,岳利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解析和未来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208-4210.
27.张子理,金宇.中西医结合肿瘤学[M].第二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8.12.
28.段绍杰,姚树坤,魏润杰,等.系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的桥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12):1418-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