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方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1954年,“团结中、西医”被列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之一,1955年又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原则。1955年11月4日,《光明日报》在《积极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的社论中指出:鼓励西医学习中医,是做好中医药工作,发扬祖国传统医学遗产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具有非常重要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利用先进科学方法整理和提高中医药,研究和发扬祖国医学,使它成为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继而提出了“系统学习、全面接受和整理提高”的西学中十二字方针。
1955年底至1956年初我国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和天津等6大城市成立了6个西医学习中医的学习班,2年半为一期,共305人。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做了重要批示:“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中医药工作和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方向。批示中指出,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师,其中可能会出现几个高明的理论家”。它体现了毛泽东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对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希望。这一批语意义深远。首先,它展示了毛泽东对中医的科学认识和判断,铸造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和战略家的思想、理想、信念、见识和博大情怀。二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扭转了过去西方医学反对中医、歧视中医和排斥中医的局面,纠正了西医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学”“中医是不科学的”等错误观念。在这一科学结论的深刻启示和指导下,我们开始重视和加强中医药的研究。三是成为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行动纲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西医学者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四是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卫生工作、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创建统一的新型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60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教诲是中医药史和中西医结合史上最辉煌的经典篇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健康报》都发表了社论。当时卫生部领导和中央宣传部领导多次发表讲话,使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达到高潮。1958年10月至1960年5月期间,共有37个西医学习中医班,学员超过2300人。中国在职西医学生约有36000人主修中医。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开设中医药学课程。在资深的西医人员中,有一批认真学习中医的积极分子。一些一流的西医专家积极研究中医学的宝库,并进行了一些高水平的理论探索。一些西学中人员和中医工作者对难治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肝硬化和慢性肾炎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中医经络学说、验方和秘方以及中药等进行了研究,促进了中西医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伟大宝库能够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培养出优秀的中西医科学家。60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肯定了开办西学中班,中国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现代医药学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是否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推动中医药向世界现代化发展,或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在世界上开创的一门新学科,以及改变现代医学界对中医学的认识上等方面,都获得了国内外关注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贡献。60多年来,中国有一批西学中学者成为学术界的精英,有的成为院士,也有一些成为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其中,最引以为豪的是我国西学中老前辈,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教授,她对青蒿素的抗疟作用的研究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零的突破!证明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宝库的科学论断,突出了毛泽东的科学远见,即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中会出几个高明理论家。2017年实施的《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定要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大力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与毛泽东同志关于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医生”的指示一脉相承。
1960年4月9日,卫生部党组给中央文教组的报告和给中央的报告指出,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整理中国医药学的工作,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第一是运用生理学等西医基础医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学,以推动中医基础医学发展。第二是把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同中医临床结合起来,综合性研究某些疾病,促进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形成新的中医药理论。第三是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完整地、系统地整理临床经验,从单一病种到多个病种,从一个学科到所有学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等,甚至在麻醉科和医学影像科等辅助科室,全面总结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规律和疾病预防方法,进一步渗透到理论研究工作中,逐渐形成临床医学新的体系。第四就是用化学、物理学和电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综合研究祖国医学,丰富医学科学内涵,产生新的学科。几十年来,这些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方法和目标的意见和指导,指导了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0年3月13日,在全国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陈慕华副总理谈到中西医结合概念、方法和途径时,提出:中医与西医虽然是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是它们所服务和研究的对象完全相同,目的都是同人类疾病做斗争。两者并肩作战,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然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这种相互吸收和渗透,就是中西医结合。事实证明,有许多有效的组合形式和方法,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她还指出:中西医结合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初级到高级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医基础理论的结合,从初级结合开始,逐步发展为中级结合,最后形成高级结合,这种不断的结合,必然在我国发展和形成新医药学。中西医结合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必然导致我国医学甚至世界医学的伟大变革。随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多次召开中西医结合专题会议,成立了处级中西医结合管理机构,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工作方案,有力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工作。
1996年底,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中西医药发展被列为“九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和2010年的长远目标。这也写进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议”的重要文件中。文件明确指出:中、西医要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为我们今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提出了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