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研究的方法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规律和作用的专业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区分不同疾病和病理过程中各种变化的生物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主要采用西医病理学的客观方法,阐明疾病的中医学病因和病机,包括各种致病因素、正邪之争、阴阳失调和致病机理等。
用病理学知识探讨中医的病理变化。如寒热虚证的本质、八纲辨证的病理生理基础等。以热证为例,中医学认为,“热证”的常见病因,基本可归为热能过剩,出现面红耳赤、手足发热和嘴唇红润等散热能力增强的表现;唇干、口渴、尿少色红是身体表面蒸发量增加的反映,也可能与分解代谢增强有关。热证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度和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加所致。运用病理学知识对中医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和分析,虽然不全是准确的,但从整体来看,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无疑是可取的,分析本身也是有价值的。
结合医学实践,运用诊断学等检测方法,观察和分析某些病、证的病理变化性质和机制,或通过动物模型研究疾病、证候的病理变化。近年来,沈自尹等人对“肾”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首先观察到肾阳虚证患者,虽然原发病有所不同,但尿17-羟类固醇含量降低的规律相同。通过分析肾阳虚患者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轴的变化,发现肾阳虚患者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呈现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靶腺和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相关器官,特别是内分泌腺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结构变化。
此外,根据“脾主运化”和“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观察到脾虚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胃肠功能障碍和脏器的器质性疾病。大黄灌胃致脾阳虚动物有精神萎靡、畏寒怕冷、食欲不振、毛发竖立、皮肤无弹性、大便稀溏和次数增多、肛门下垂和舌质淡等症状和体征。病理表现有上、下呼吸道炎性病变、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肝细胞浑浊肿胀、脾轻度纤维化和淋巴组织轻度萎缩等。
结合辨证论治,观察用药前后机体变化,采用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进行的药理和治疗实验研究,不仅能阐明中药和方剂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而且通过对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分析和观察,为某些“证”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例如,某些健脾中药除了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吸收功能外,还可以改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提高神经活性和肾上腺皮质机能;改善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改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提示脾虚证可能是以上功能不良的综合反应。另外,通过治疗观察病理变化的可逆效应,在病理学研究中也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