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的命名与分类

二、动物模型的命名与分类

(一)命名

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的命名还没有统一。起初有些动物模型直接被称为阴虚模型或阳虚模型,但有人认为这种叫法并不准确,只能用引号括起来,如“阳虚” 模型,或称“类××模型”,如“类阴虚模型”等。有些人则把造模药物放在模型名称前面,如“氢化可的松模型”等,这种名称并不恰当。现代医学中大多数动物模型都是以疾病命名的,因为它们的目的是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研究造模的药物,另外,动物模型的特点也不可能完全同等于人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只要求其在主要内容和指标上的一致性。所谓的“模型”主要是对真实物体的模拟,所以如果称之为药物模型,就容易将这种动物模型误认为是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模拟。命名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统一。首选的命名方法是解释作用的因素,建立什么样的模型,例如,膏粱厚味致食积的动物模型和大肠缺血致肺损伤的动物模型等,既能反映中医的致病因素,同时也突出模型的病理特点,更适合中西医结合研究。

(二)分类

动物模型主要分以下3类。

1.西医动物模型

它原本是西医的全身性或器官病理动物模型,根据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用来代替一定的中医证候模型或疾病模型,用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或中医药与方剂效应的研究。如西医用注射血管升压素方法或结扎冠状动脉方法造成的冠状动脉硬化疾病或心脏梗死模型,可以看作是中医的血瘀证模型,用于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二氧化硫或烟熏制作的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模型被用于中医咳喘病模型研究各种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其他器官如急腹症、骨折等病理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例如,西医原创的微循环动物模型也可以作为中医的“血瘀证”模型;乙酰苯肼会引起溶血性贫血,可作为中医“血虚证”的模型;抗甲状腺药物可引起动物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视为中医的“阳虚证”模型;用甲状腺素和利舍平复制中医“阴虚证”模型等。这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早应用、最成熟的模式。

2.中西医结合病证模型

根据中医理论,选择致病因子可控,与中医临床症状非常接近的动物模型是近年来研究的新趋势,也是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例如,采用慢性放血加饥饿造成的“血虚证”模型;用腹腔内放置自身血凝块制作“血瘀证”模型;用劳倦装置振荡器制作“疲劳伤脾”模型;模拟风寒湿气候条件制作“痹证” 模型;采用套笼饲养猫鼠法复制基于中医“恐伤肾”理论的“肾虚”模型;利用疲劳加高脂饮食、疲劳加饥饱无常、疲劳加寒冷、腹泻加饥饱不节、噪声干扰和营养限制等多重因素制作“脾虚”模型;采用饮食饥饱无度、过量服用破气药及脱氧胆酸钠等方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型模型。这种模式近年来报道越来越多,其特点是突出中医病证特点。

3.中药所致动物模型

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一些新的动物病理模型被探索和创造出来,如过度使用中药引起的动物病理模型。大黄过量可引起脾虚模型;寒凉药过量可引起“寒证”动物病理模型;温热药过量可造成“热证”的动物病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