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
放、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综合治疗。由于模式的局限,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引起相关组织的损害,导致各种毒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与放、化疗联用,可有效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使患者顺利渡过治疗期,获得最佳疗效。
(一)中医药对放疗局部反应和损伤的防治
肿瘤放射治疗的原则是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放射治疗对肿瘤是否有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临床分期的早晚、肿瘤局部类型和它对放射线的敏感程度、患者的整体状况和肿瘤周围组织的情况等。许多肿瘤患者通过放疗获得治愈,如早期鼻咽癌、淋巴瘤和皮肤癌等;有些早期患者的放疗疗效甚至同手术疗效一样好,如早期宫颈癌、声带癌、皮肤癌、舌癌、食管癌和前列腺癌等,而患者的说话、发音、咀嚼、进食和排便等功能完好,外观也保存完好;早期乳腺癌通过小手术、大放疗后,不仅存活时间同根治术,而且乳腺外观保存基本完好。
尽管放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方法的局限,放疗的细胞毒作用不仅作用于癌细胞,也损害了正常细胞,产生了严重的毒副反应。放射反应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放射反应、亚急性放射反应和晚期放射反应。急性放射反应发生于治疗期间,亚急性和晚期放射反应出现于放射治疗后几个月或几年,如果周围正常组织器官所接受的照射剂量超过了它的耐受范围,就可能变为不可逆的,甚至威胁生命的一些临床表现,形成放射损伤。
急性放射反应所引起的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疲劳、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全身反应多在胸腹部大野照射、全身照射及全淋巴照射时表现较为明显。一般局部治疗很少出现或出现轻微反应,对放射治疗无影响。可对症处理,加强营养,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或给予维生素类药物、升白细胞药物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根据放射野的区别,还可能引起放射性皮炎、放射性口腔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胃炎等局部反应。周岱翰教授认为,放疗引起的“放射病”病因当属“火邪”“热毒”,辨证可循温病范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应将中医养阴保津原则贯彻于肿瘤放射病治疗过程始终,分别使用甘寒生津、咸寒甘润、酸甘化阴、苦甘合化法,根据病位不同,选择辛凉宣肺、滋养胃阴、增液润肠和滋补肾阴等方法。
1.放射性皮炎
见于皮肤癌及各种恶性肿瘤放疗后对皮肤的损伤。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反应和慢性反应。一般将急性反应分为三度,Ⅰ度:红斑、充血、潮红,有灼烧和刺痒的感觉。最后可逐渐变成暗红,表皮脱屑,称干性皮炎;Ⅱ度:充血、水肿、水泡形成,发生糜烂,有渗出液,称为湿性皮炎;Ⅲ度:放射性溃疡,表现为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边界清楚,底部较光滑,呈火山口型凹陷成痂下溃疡,有剧痛。慢性反应常出现于放疗后数月或数年。表皮萎缩变薄,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有时有色素沉着、脱屑、皮肤瘙痒,易受损溃破。高能射线可致皮下组织纤维化,有时呈板样坚硬,纤维化的程度与早期皮肤反应的严重性无关。有皮下组织纤维化的患者常可合并感染,发生放射性蜂窝组织炎,有高热、局部红肿热痛,可用抗生素治疗但易复发。晚期慢性放射性皮炎,其溃疡可向深部组织发展,甚至累及骨组织,并发坏死性骨髓炎。中医学认为,放射线是火热毒邪,侵袭于皮毛、肌肉之间,热盛则肉腐,从而产生脱屑、溃疡;热邪伤阴,热毒内郁而见脱屑、热痒;热入营血,血热互结,外发于皮肤而出现红斑;血失濡润,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致灼痛。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损害、溃烂、渗液或干燥疼痛等。
(1)湿热毒盛
主证:皮肤溃烂、渗液,病程较短,体质好。见全身湿热之证,口干不喜饮,厌油腻,食欲缺乏,大便不畅,舌红苔厚腻,脉滑数。多见于急性反应。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敛疮。
方药:金黄散加减。药用黄檗、苍术、花粉、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虎枝、薏仁、儿茶、大黄、白芨等。
(2)热毒伤阴
主证:皮肤损害、干燥脱屑,病程较长,并见全身气血不足、头昏、乏力、口干、低热等,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多见于慢性反应。
治法:气血双补,活血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八珍汤加减。药用太子参、白术、黄芪、当归、丹参、枸杞、白芍、龟板、白及等。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言“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治疗体表溃疡需重视热、火、毒、湿。故多治以清热解毒之品,如大黄、黄连、黄芩、黄檗、芙蓉叶、泽兰、紫草、虎杖煎汤后去渣,湿敷患处,具有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炎性吸收及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一些植物提取物,如芦荟凝胶、玫瑰油、橄榄油、夜来香油、杏仁油等,在放射性皮肤炎的防护中,也取得一定的疗效。西药中的激素类乳膏,如1%氢化可的松乳膏可能对缓解局部的干燥和瘙痒有一定的作用,局部应用倍氯米松喷雾剂,也可以减轻术后放疗患者皮肤湿性脱皮的发生率。但激素可以使皮肤变薄,长期应用具有依赖性,且可能掩盖表面的感染,应谨慎使用。
2.放射性口腔炎
放射线在杀死头颈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口腔唾液腺细胞、口腔黏膜细胞也产生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损伤,甚至致死损伤,引起口腔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糜烂、溃疡出血;引起唾液分泌量减少、性质改变,如酸碱度、电解质以及酶的变化,从而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而致口腔炎。口腔黏膜反应出现时间较皮肤为早,一般在放疗后2~3周最为严重,以后可自行缓解。按《内经》“以象之谓”的理论,认为射线具火热之性,直接灼伤口腔黏膜,引起阴液耗损,日久导致脾气虚衰,痰湿内阻,运化失司。
(1)热毒壅盛
主证:口腔溃烂,疼痛,有白色膜状物,局部见散在溃疡点,甚则吞咽困难,妨碍饮食,舌边尖红,苔黄厚而干或中部焦褐,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清凉辛润。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黄芩、黄连、生石膏、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僵蚕、升麻、龙胆草等。
(2)阴虚内热
主证:口干舌燥,咽痛,入夜尤甚,五心烦热,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药用麦门冬、半夏、人参、粳米、甘草、沙参、玉竹、大枣等。
(3)湿浊挟热
主证:口舌破溃,疼痛,流涎,口气臭秽,口干饮少,或饮不解渴,头晕头胀,舌红,舌苔厚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
方药: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药用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赤苓、猪苓、淡豆豉、泽泻等。
对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多以外治法含漱,使药物直达病所,以祛消肿止痛、解毒利咽,可使用银花、薄荷、甘草等;口腔含片如西地碘、六神丸、西瓜霜含片等,也可缓解疼痛。放疗后出现的口腔干燥症,可用胖大海、麦门冬、金银花、桔梗、生甘草等开水冲泡,代茶饮。
3.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分急性和慢性炎症。急性放射性肺炎常发生在治疗后的3周,4~6周达高峰,2~3个月消退。常见的症状是刺激性干咳,可能有低热、盗汗及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突然高热、胸痛、发绀、气急等。治疗主要是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吸氧等。慢性放射性肺炎主要因肺纤维化而造成,表现为持续性、刺激性干咳,肺功能减退,通常于治疗后2~3个月出现,可持续多年。治疗主要是抗炎、止咳及大剂量抗生素、皮质激素、维生素支持治疗及吸氧等。中医认为放射性肺炎主要是由于素体正气不足,放射线热毒侵袭,肺热血瘀,损伤肺络,耗损阴津,肺阴亏损,治节不行,百脉朝会受阻,以致气阴两伤,宣肃失司,脉络瘀阻,阴伤、气虚、血瘀和热毒是病机要点。治则多为补气养阴,清肺活血,止咳平喘。
(1)痰热郁肺
主证:恶寒发热,咳嗽痰多,痰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咳甚胸痛或咯血,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药用桑白皮、黄芩、栀子、知母、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红藤、薏苡仁、冬瓜子、贝母、瓜蒌、桔梗、芦根、石斛等。
(2)阴伤肺燥
主证: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痛,口干喜冷饮,胸闷心烦,或伴低热,食欲缺乏,舌红少苔缺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止咳生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药用麦门冬、人参、半夏、阿胶、胡麻仁、石膏、枇杷叶、竹茹、竹叶、天花粉、知母、川贝、沙参、玉竹、银柴胡、百合、白薇等。
(3)气虚血瘀
主证:咳嗽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晨起咳痰较多,常伴胃脘痞满,食欲缺乏,呕恶,乏力懒动,大便稀溏,小便数,舌紫黯,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滑细。
治法:补气活血,祛湿化瘀。
方药:生姜甘草汤合二陈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茯苓、陈皮、法半夏、白术、苍术、厚朴、生姜、甘草、红花、八月札、苏木、蜂房等。
(4)肺肾两虚
主证:气喘,干咳,伴口干咽燥,双下肢萎软,舌淡红,苔薄黄而干,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滋养肺肾,补中益气。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用百合、沙参、丹参、玄参、甘草、枇杷叶、生地黄、熟地黄、桔梗、黄芪、山萸肉、五味子等。
4.放射性胃炎
放射性胃炎是上腹部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并发症。胃为辐射敏感器官,随着食管癌、胆管癌、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胰腺癌中放疗的开展,胃不可避免地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尽管三维适形放疗成为发展的趋势,减少受照胃的体积和剂量,但胃仍不能被完全排除在照射野之外。放射性胃炎多在放射2~3周后出现,常表现为胃酸分泌抑制、食少、呕吐、腹泻,甚至溃疡、穿孔、狭窄、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中医认为放射线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属“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病证范畴,主因邪热客胃,阻滞气机,肝失疏泄,肝胃不和,瘀血内结而致,邪热伤津耗液,久而可见胃阴虚损征象。
(1)胃火炽盛
主证:胃脘灼痛拒按,便秘,或伴牙痛,牙龈肿痛,面赤,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凉血。
方药:清胃散加减。药用生地黄、当归、黄连、丹皮、升麻、青皮、玄参、生甘草等。
(2)肝胃不和
主证:胃脘胀满,两胁窜痛,或两胁时有隐痛,恶心,呕吐,呕逆,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元胡、郁金、川楝子等。
(3)胃热伤阴
主证:五心烦热,口干欲饮,胃脘嘈杂,胃内灼热感,食后胃脘疼痛不适,食欲缺乏,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或绛红,少苔或无苔或苔黄干少津,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或玉女煎加减。药用麦门冬、沙参、花粉、玉竹、石斛、太子参、淡竹叶等。
5.放射性肠炎
中医认为放射性肠炎乃因湿热下注,灼伤血络所致,初期以实证为主,日久则出现脾虚中阳不举。如有便血,还会出现血虚,最终导致脾肾双亏。
(1)湿热下注
主证:腹泻,便溏,甚为水样便,或便中带鲜血,肛门灼痛,胸闷烦渴,恶心纳呆,舌质红绛,苔薄黄或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药用白头翁、黄连、黄檗、秦皮、马齿苋、苦参、地榆、槐花、生薏苡仁、广木香等。
(2)脾虚内热
主证:腹泻,黏液样便或血便,伴里急后重,腹痛,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健脾。
方药:黄檗槐角汤加减。药用白花蛇舌草、黄檗、木香、陈皮、马兜铃、白芍、地榆、槐角、诃子肉、赤石脂、罂粟壳、党参、山药、茯苓等。
(3)脾肾两虚
主证:腹泻,甚则滑脱不禁,偶见黏液脓血,腰痛头昏,形寒肢冷,面色淡白,乏力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肾,固摄肾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砂仁、陈皮、甘草、桔梗、扁豆、山药、薏苡仁、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淫羊藿、黄芪等。此型主要见于重度放射性肠炎的患者,治疗棘手。
外治法可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临床可选用清肠解毒,收敛止血的中药,如肿节风、蜈蚣、紫草、甘草、豨莶草、五倍子等。
(二)中医药防治化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化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及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泻等。中医辨证主要为脾胃不和。同时,化疗患者化疗期间多卧床,活动少,故易生内湿,脾虚湿邪乘虚而入,内外湿合而困脾,脾胃运化失职。治疗以和胃降逆,消食导滞,健脾调中为主。
(1)肝气犯胃
主证: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痛,烦闷不舒,每遇情志刺激则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苏叶、茯苓、半夏、厚朴、生姜等。
(2)痰饮内阻
主证: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降逆止呕。
方药: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白术、茯苓、桂枝、甘草等。
(3)脾胃虚弱
主证: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胸脘痞闷,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木香、砂仁、半夏、神曲、陈皮、山楂、莱菔子、连翘、甘草等。
(4)胃阴不足
主证:呕吐反复发作而量不多,或时作呕吐,恶心,口干咽燥,饥不思食,胃脘部有嘈杂感,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
治法:滋阴润燥,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药用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玉竹、花粉等。
针灸治疗多从调理脾胃入手。常取穴位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要穴,胃下合穴,可调理脾胃、培元固本、通经活络。八脉交会穴之一的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于阴维脉,能利膈降逆,通降三焦逆气,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变。三阴交为脾经要穴,是脾、肾、肝经三经交汇之穴,具有补益肝脾肾之效。还可使用药物穴位注射,如用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等西药注入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从而达到优于单纯肌注的效果。灸法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化疗后虚寒证腹泻,可灸百会、足三里、中脘等穴以提高免疫、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全身经脉有密切关系,可采用王不留行籽压耳穴法治疗化疗引起的呕吐。一般取肾上腺以益肾补虚;胃、口、膈三穴调中焦、和脾胃、理气降逆;神门、脑,以镇静安神、醒脑定志。
(三)中医药防治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
放、化疗常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外周血象降低,面色少华,头晕眼花,少气乏力,心悸多梦,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证候,当属中医脾肾亏损,气血两虚证,以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法,有利于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1)气血两虚
主证: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细大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制首乌、苦参、女贞子、阿胶、木香等。
(2)脾胃虚弱
主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短气懒言,心悸,不思饮食,食后脘腹痞满,嗳气不舒,或时吐清水痰涎,肠鸣便溏,肌肉瘦削,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养胃补血。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鸡血藤等。
(3)精亏血少
主证:形体虚弱,眩晕耳鸣,眼花,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发落齿摇,手足麻木,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弱或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生血。
方药:河车大造丸。药用紫河车、生地、人参、龟甲、杜仲、牛膝、麦门冬、黄檗等。
(4)津枯血亏
主证:口燥咽干,肌肤干燥,尿少,大便秘结,舌红干,苔少,脉细。
治法:生津润燥。
方药:生脉散加减。药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生地、石斛等。
(5)瘀阻血亏
主证:面色或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点,舌下脉络迂曲,脉涩。
治法:活血生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等。
(四)中医药对化疗药物引起神经毒性的防治
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是临床常见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严重的神经毒性反应常常使患者面临减少化疗药物剂量甚至停药的困境,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生活质量都可能产生损害。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外周神经系统毒性和感受器毒性三个方面。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多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损和小脑受损,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症状、脑白质病、记忆力下降和痴呆等症状。外周神经毒性包括末梢神经、颅神经和自主神经的损害。感受器毒性表现为视觉系统,听觉和平衡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的毒性。根据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面部、口周、指端感觉过敏,遇寒则甚,温之则缓解的特点,可归为祖国医学里的“痹症”“不仁”“痿证”范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黄帝内经·内经·痹论》云:“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化疗药物乃大毒之品,伤及人之正气,造成气血亏虚,元阳亏损,温煦不足,推动无力,可致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气血无法到达四末,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不荣则痛。神经毒性病机主责于气血亏虚、气滞寒凝、瘀血阻络。
(1)气虚失运
主证:手足麻木,犹如虫行,面色苍白,自汗,气短乏力,嗜卧懒言,易感冒,大便稀溏,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生地、甘草等。
(2)血虚不荣
主证:手足麻木,面色无华,眩晕,心悸,爪甲不荣,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和营。
方药:四物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等。
(3)痰瘀阻滞
主证:四肢麻木日久,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舌有瘀点或瘀斑,舌苔腻,脉沉涩。
治法:化痰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等。
中医药增强放化疗效果,逆转耐药。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药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较弱,其增强放化疗效果的机制可能在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如扶正培本中药人参、黄芪等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增殖和网状内皮系统活力,从而增强对外界恶性刺激的抵抗力;并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和提高机体物质代谢作用,从而增强放化疗效果,控制癌细胞浸润和转移,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多药耐药性(multi drug resistance,MDR)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他多种结构和作用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产生的交叉耐药。研究表明,癌的复发与转移与其MDR有着密切关系,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人参三醇能增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防己提取物汉防己甲素有钙离子拮抗活性,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很可能与干扰膜的功能,直接与P-gp结合,竞争性阻断P-gp对细胞毒药物外排作用有关。由于多数逆转MDR剂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所以在中药中寻找抗多药耐药的药物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