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证候模型研究
2025年09月26日
六、证候模型研究
“证”本质的研究为制作“证”的动物模型提供了依据。反过来,“证”的模型的制作也为“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已制成阴虚、阳虚、脾虚、血瘀等多种证候模型,但尚不十分理想。今后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改进:①在实验动物的选择上,应选用不同年龄的常体动物,根据证本质研究的条件和目的,还要考虑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应尽可能选择接近人类的“四诊”条件的动物。②应统一动物模型的名称,可使用西医和中医结合的名称,如甲状腺机能减退性“阳虚证”模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性“血虚证”模型等。③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多从病因病机入手复制模型,并尽量接近自然发病和保持动物整体的完整性。同时应限定条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注意药物所产生的毒性作用,慎用外源性药物复制模型。④证与病的模型结合,并以中药进行反证。模型应主要以证本质研究成果为指标,结合人的症状体征和病理及试验所得指标等。⑤复制目前还没有的新的模型和新的造模方法等。
国内外学者对阴虚证、阳虚证、肝郁证、脾虚证、血瘀证、血虚证、心气虚证、寒证、热证、肾虚证和阴虚火旺证等进行了多系统和多指标的广泛深入研究,对证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刻化和客观化。例如,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肾阳虚证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轴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从而证实肾阳虚证的主要病机是下丘脑调节功能异常。但对于“证”的病因学研究尚显得较薄弱。如肾阳虚的形成因素,有无客观指标,可否按肾阳虚自然发病来复制动物模型,并与临床参照,选择观察指标。诸如此类,尚少见报道,有必要加强。此外,从正虚与邪实来看,正虚方面的“证”研究较多,而邪实所致的“证”则较少,对正虚与邪实二者辨证关系的研究就更少,如痰热壅肺、阳明燥实、饮证等均可作为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