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本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证”是中医学术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是临床上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各种症状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加以综合而得出的诊断结论,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它用一组相互关联的证候来反映这一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揭示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和发展趋势,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辩证依据。传统意义是的“证”反映了中医学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中医辨证需要客观化,应深入到微观领域进行研究,即坚持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证”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攻关课题。几十年来,中医学工作者对“证”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证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点项目。医学工作者运用分子生物学、病理形态学、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物理学、神经系统与能量代谢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探索“证”本质,取得了较大成绩,下面就其研究方法做一概述。
(一)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
1.指标的客观化
中医辨证的“证”包括一些非客观因素,如患者主诉的症状以及医生对这些症状的分析和判断等,这些非客观因素与一些主观因素相混合。因此,虽然对于同一个病人,“证”的差异往往很大,所以中医的辨证就需要客观,需要使用现代科学仪器进行检查,使各种“证”能够客观地定量、定性地表达其病理生理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对证候观察指标进行客观化和规范化。客观指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进行疾病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从临床实践来看,根据中医证候的表现,针对不同的疾病开展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采用统计学方法总结随机症状和体征的一般规律,从个性特点中找出共性特征,建立共性模型。二是利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同步检验及相关分析。证候反映了复杂的病理变化,是机体调节失常的综合表现,包括多系统和多脏器的生理功能异常或病理变化。某一证候不会只出现一个指标异常,研究单一指标难以反映“证”的本质,应运用多学科、多渠道和多指标同步检验和检查进行相关分析的思路。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一个真正具有相对特异性的综合指标。因为证候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应分阶段同步检查,尽可能注意临床表现和客观指标同步化,以反映其客观现实。多指标同步变化的规律对于阐明证候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多指标同步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反映气血和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目前,相关指标的选择呈现出双向发展的趋势,一是高度概括,二是深入分析。前者向整体观念的方向发展,使研究内容更加宏观和全面;后者则向分子生物学方面发展,使研究更加微观和深入,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分析基础,在全面综合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分析和发现事物的本质。
2.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制定统一的证名
证名是反映疾病本质的周期性诊断,是辨证施治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要实现“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首先必须要制定统一的证的名称,此名称要与“证”的概念和内涵相一致。
(2)制定规范的诊断标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辨证标准不统一,导致辨证结果各异,给临床和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规范化是证候本质研究的首要任务,客观指标是规范化的前提。在四诊客观化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逐步制定标准化的证候诊断标准。具体要求如下:①整体定性。根据“八纲辨证”原则,辨别“证”的表里、阴阳、寒热和虚实的本质;②宏观定位。从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等方面辨别疾病的部位;③确定主症和兼症;④四诊合参;⑤采用现代科学的客观指标,阐明将主要症状和体征定量化,实现中医辨证的定量诊断。可按照试验诊断的程序研究“证”标准。
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可能对每个病人都很典型,也不可能所有的临床表现都具备,有的甚至没有症状。因此,我们可以为每种“证”的诊断设定一个临界标准。虽然患者并不具备该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但只要符合临界标准,就可以对其进行辨证。中医辨证量化研究可以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一条捷径,也可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二)四诊的客观化研究
对于四诊中收集的症状表现可根据证型进行归纳总结,并逐步规范化,文字描述要求典型系统,充足全面。根据大量临床资料中各证型症状出现的频率确定主证及兼证,主次分明,舌脉齐备。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脉象仪、舌象仪和面色分析仪,使中医临床资料的采集从直观走向客观,并据此确定客观化指标。
(三)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四诊的辨证属于宏观辨证,可把生化、心电图、同位素检测方法等也纳入中医辨证,谓之微观辨证,选择客观、特异、敏感、可测的理想指标,并逐步建立动态指标,尽量做到技术简单、无侵入性。其客观指标还要求:①恒定性。在任何情况下,客观指标都不会发生变化;②相随性。随着证的好转或者恶化,客观指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③排他性。某一证的客观指标不能在相反的证出现,或者与相反的证不能呈正相关。
所以,从“证”的研究中,最好能找到反映证本质的敏感而特异的客观指标,尤其是我们希望获得一个或一组指标,这些指标能最好地反映某一证的本质,但又能与其他证完全不同,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证”是机体整体的和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是反映疾病证候的指标。如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器官功能、细胞分子生物学、基因调控、能量和物质代谢等指标。中医“证”的概念具有综合性,其指标的特异性也具有相对性,因此有必要结合证型和病种等进行具体化动态分析。
(四)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中医辨证依靠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采集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和综合得出一定的证型。“证”是一种定型反应形式,它以整体的功能变化为主要基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也是从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始的,同时,还需要科学仪器进行各种定性和定量检查以做出诊断,从而准确地识别病因和病位。西医的疾病也是一种定型反应形式,但它以局部结构变化为主。对中医“证”和西医“病”的本质研究均涉及对生命活动本质的认识。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然而,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念,注重局部变化,不够重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这是现代医学的不完美之处。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高水平相结合,它们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客观地研究病人的整体和局部变化,以了解疾病病理生理学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规律,阐明“证”的本质。“病证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二是动物实验中的“病证结合”,即模拟既符合西医疾病特点又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辨病和辨证结合是初步的中西医结合,也是本质的结合。例如,肝郁脾虚证的研究可以以多种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和痛经等为研究对象,结合多项实验室指标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