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第六章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逐步深入,有关恶性肿瘤的病因、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治愈率。手术、放疗、化疗以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分子靶向药物等现代抗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相互配合,使更多的肿瘤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目前,放疗对部分恶性肿瘤的疗效已经接近手术治疗的效果,化学药物治疗也有了质的改变,微创手术的开展使手术的安全和耐受性明显提高。而且随着肿瘤分子发病机制的阐明,靶向治疗药物等生物学及免疫学治疗在临床的逐步使用,已经改变了肿瘤的治疗策略。但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在获得疗效的同时,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也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导致人体免疫系统、骨髓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功能以及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损伤。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其作为中国传统特色疗法,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我国肿瘤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论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与其他治癌手段综合应用,应用现代科技,辨证与辨病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扶正与祛邪结合,中西医相辅相成,尽力让癌症患者接受最适当的规范化治疗,在临床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据初步统计,有70%~80%的肿瘤患者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中医药治疗。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中医学者和中西医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已从单一的验方研究、个案报道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从简单的中药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入中医药抑制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可以说,中医药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医药在保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增加现代抗肿瘤疗法的敏感性、减轻或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肿瘤患者免疫功能、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临床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由于中、西医各自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差异,对肿瘤的治疗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将西医治疗手段和中医中药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地选用治疗方法,可以使二者优势互补,提高肿瘤的临床疗效。对于从事肿瘤医疗和研究的同道来讲,如何有机结合地运用中、西医的不同理论体系,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治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实行中西医的辨证和辨病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

自17世纪中叶中西汇通思想产生后,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逐渐搭建,临床应用也在更大范围的医学领域中广泛实施。20世纪中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时期,以植物药使用为主体的传统中医学为有效抗癌药物筛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线索,如从我国特有的植物喜树中提取,继而部分合成的羟喜树碱、伊立替康和拓普替康等。砒霜提取物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等,是运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药的成功体现。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对肿瘤不同基因表达和受体情况的深入认识,癌症的真相正在被层层解析,由基础到临床的各种转化性研究不断涌现出最新的结果,“个体化治疗”的理想已经逐渐迈向现实的诠释。然而,个体化治疗绝不仅仅是靶向药物的治疗,肿瘤治疗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期望每一位患者能够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甚至痊愈回归社会。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念,恰恰是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个体化治疗息息相通。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支学科,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发展和预后,使辨证论治客观化、规范化和个体化,用循证医学不断优化肿瘤的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也由之成为实用、开放、发展的学术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中西医治癌方式不拘一格、融汇互通,正如陈可冀院士指出:“中医药学是比较更强调宏观和整体的;西医则是强调局部的和微观的,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尤其在癌症晚期,中医药的康复效果是很好的,这种治疗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对于肿瘤这种多基因参与、多步骤作用和多阶段发展的复杂疾病,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采取的必然模式,所取得的将是“1+1>2”的成效。

(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