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它们既研究卫生保健,又研究人群和个体健康;既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又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两者的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采取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这两种医学体系,有助于中西医学的相互借鉴和互相了解。
古代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及其现代发展是西方科学思想的基础,科学家们试图通过认识原子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因为原子是在空间中运动的最小实体。要研究它,你需要解剖物体,打开黑匣子,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还原为它们原来的元素或原子。实验方法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西医就是在这种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这一思路,他们严格遵循因果决定论的研究原则。任何生理和病理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结果也必然一样。
19世纪,西方医学借助于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即生物最基本的单元,此后,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进入崭新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阶段。人体细胞、微生物细胞和药物分子的深入研究,促进了生理学、病因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治疗学等领域迅速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医学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每个细节。医学和现代科学建立了一个更加密切的联系。科技进步的每一步,都将迅速传播到医学领域,成为医学发展的前进动力。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又丰富了现代科学的内容。然而,随着医学向微观的深入发展,人体越来越细分,整体观念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模糊,生命的奥秘越来越难以被认识。
与西方医学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家从另一个角度对世界进行了唯物主义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元气学说。认为气充满了宇宙,是万物的起源。它“聚则成形,散则无象,流动有序,连续不断”。因此,很难通过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来理解元气。所以提出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和阴阳对立统一的理论来把握事物。事物是多因素和多变量相互作用的复杂体,无法遵循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只能服从随机不确定性原理。元气学说的这些独特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千年来,在元气学说和阴阳一体思想理论指导下,中医学坚持脏腑相关和形神相关的观点,从天、地、人、神的“天人合一”系统,整体考察人体阴阳、气血和五脏六腑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了藏象学说、辨证论治学说和中药学理论,总的来说,它是符合自然、社会生活和人们对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实际认识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能提出许多切实有效的治疗思路,具有良好而独特的临床疗效。
实践证明,中医学充满了东方智慧。然而,迄今为止,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尚未与现代科学体系相结合。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有关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如此一来,不仅让当代科学家难以理解,影响其自身的推广和传播。而且,很难系统地吸收当代科技成果,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我们就不能跟随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医虽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其特色和优势,但在人体的具体细节上却相对模糊。这样就很难对生命的奥秘做出科学的解释。
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对方的优点往往是自己的缺点。中、西医学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因此,中、西医学相互借鉴是迫切的客观要求,中西医结合也是完全可能的。二者要互相学习,必须有共同的规则和语言。这一共同点尚未确立。虽然我们也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先河,一百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我们确实在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中、西医共同的理论基础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这种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与科学体系有关的重大问题。具体的实验室工作和临床实践无法完成这项任务。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从哲学和科学两个方面,从中、西医学两大基本体系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进行艰苦的理论研究。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方法论、哲学本体论、生理学、病理学、临床体系和药物作用都有明显的不同。它们都是数千年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积累,是十分精深博大的学科。以下主要通过比较二者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疗学的区别,发现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不同,解释它们之间差别的原因。
(岳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