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科学方法论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重要地位

五、三大科学方法论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重要地位

(一)控制论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应用

控制论是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讯的科学。它与医学密切相关。常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黑箱理论和白箱理论。中医学是“整体医学时代”的产物,是运用黑箱理论的代表性学科。虽然我们看不到身体里的器官,但我们可以通过外部表现来判断内部器官。通过反复的临床试验,分析“输入-输出”的对应关系,利用信号(如中药或针灸)进行干预,根据反馈信息(如症状的变化)推测出黑箱内五脏六腑的结构和功能(藏象学说)。西方医学是“分析科学时代”的产物,致力于把“黑箱”变成“白箱”,从人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和量子深度解剖,甚至可以用肉眼在共聚焦内镜下看到胃肠道腺体结构的变化。然而,白箱理论在医学上有其局限性。虽然影像学技术已达到分子影像学的水平,但是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是不同的,所以西医实际上更多地使用介于黑箱和白箱之间的“灰箱理论”。

(二)信息论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应用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它代表着物质在相互作用中的外部表象。它是一个物质系统的性质在另一个物质系统中以某种形式的表现,同时又与系统的内部调控过程密切相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全息定律揭示了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全息关系,局部可以反映整体。从潜在信息的角度来看,细胞、枝节、叶片等都包含着与整体相同的信息,生物每个细胞核中的DNA是该生物体全部生命信息的储存库,近年来克隆技术被用来从单个动物细胞复制出完整的生物体,这是生物全息技术成功应用的典型例子。在中医学中,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表象信息,如面部面象、舌象、脉象和手象等来推断内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生物全息理论的发现和成功应用。

(三)系统论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应用

系统论强调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自调节、自稳定的生物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与环境),并实现复杂的自适应和自调节。其中,物质是基础(食物、氧气等),包含能量和携带信息。这与中医“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一致的。此外,在人体系统(整体)中,它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每个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各子系统在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协调工作,使人体处于健康状态。一旦内外环境变化超过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稳定能力(阈值),就会出现结构或功能异常,进入疾病状态。

这些变化的本质是生物分子(核酸、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等)的代谢发生紊乱。在不同的健康阶段和疾病阶段,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物质代谢的基础上会发生不同的规律性和动态性变化,所以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这与中医基础理论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综合三种科学方法论为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