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中药药理学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药药理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对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阐明疾病的防治原则。通过研究,可以明确中药的作用性质与活性强度,有助于阐明中医药学理论,将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促进中药学的发展;通过实验药理学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提取,可以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和应用,剂型改革,以提高疗效,减少毒性,发现新的有药用价值的中药、开发中药新的药用价值,拓宽中药资源,老药新用等。

(一)中药药理学特点

中药药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根据现代药理学的观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的防治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禁忌证、用法和相关法律。

中药药理学和西药药理学在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是不同的药理学。这是由于其形成和发展的方式不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学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药理学体系。但从其目的来看,它们都是为了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途,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药物的角度来看,就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对这些药物的影响。因此,两者在研究的目的、范围、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1.中药药理学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在长期的与疾病的斗争中,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许多运用中医的规律性知识,逐步形成了中医药理论。它反映了中医药的本质规律,在临床试验中,确实可以指导临床用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可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临床应用,使中医药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使中医药走向世界。中药理论非常广泛,根据中药的药性,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根据药物配伍,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等;按药物功效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理气、安神、祛风除湿、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等。目前研究中药药理有两种途径,一是参照西医药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将提取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二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中医药学研究必须以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的药理、配伍和疗效,研究中医证候与现代病理生理和药理作用的内在关系,开创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

2.中药药理学研究和临床相结合

中医临床实践是指导中药研究的基础。几千年来,大量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中医经验,已经为中药的疗效、适应范围和功能特点提供了临床依据。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于发展中医药理论,丰富现代医学内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药物对人和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影响和毒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临床研究的结果一致。但有些药物在人和动物身上是有差异的,有些药物对人体有明显作用,但对动物没有影响。例如,巴豆对人有很强的泻下作用,但对小鼠没有泻下作用;雷公藤对人有毒性,甚至可能中毒致死,但对绵羊无毒。有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效,而临床上却无效或效果不好。如牡丹皮中提取的丹皮酚对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但对人的高血压没有明显的作用;葛根黄酮类化合物对小鼠有良好的避孕作用,但对人体则没有。因此,中药的研究成果要经过临床实践检验,中药药理研究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实验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早在13世纪,罗吉尔·培根就说过,证明先前结论的唯一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哈维通过实验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使现代医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展示一定的自然现象过程,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现代医学的优势之一在于实验研究的客观性、准确性、可重复性和数据化。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对实验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找出复杂因素的客观规律。与人体试验不同,动物实验不会受到各种限制和社会道德舆论的制约,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反复实验,进行多学科、多指标的综合研究。它可以采用高温、缺氧、辐射和同位素等有害措施进行研究,可以从整个动物或者杀死动物取出器官和组织细胞等,进行分层研究,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然而,动物实验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物种差异,动物实验不能完全取代对人体的观察。因此,实验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动物,在受控的条件下,人也要接受测试,观察某些指标是如何变化的,这就是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4.整体和离体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整体和离体实验是医学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它们相辅相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研究中药药理学。整体实验更接近临床状态,适合进行综合研究。得到的结果更加全面,其中部分可直接用于临床,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神经体液调节和整体实验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很难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各种变化的细节和内在规律。为了分析其作用机制,往往需要结合离体实验。离体实验主要包括体外器官、组织和细胞等。体外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深度进行,消除了体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通过直接观察可以得到准确和可靠的结果。离体实验适合于分析研究。这是它的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和局限性。如失去了身体的内环境和神经体液调节,失去了身体各组织和细胞之间的正常比例和相互关系,与临床状态相距较远,容易受到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用它来研究药物对精神状态方面的影响。有些药物只有在体内代谢成活性物质后才具有药理作用,在离体实验有时得不到正确结果。此外,体外实验所用药物的用量、浓度、酸碱度和离子含量,特别是中药制剂中的杂质,都会影响实验结果。这是中药药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学立足于整体思想体系,注重宏观调控。因此,在开展中药药理研究时,应以整体实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实验,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5.“病”与“证”的动物模型结合研究中药

中药的药理研究大量利用正常动物进行实验,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然而,也有人指出,一些中药对正常动物没有作用,但可以纠正异常动物的病理状态,相反,还有一些中药对正常动物具有生理作用,而对具有病理改变的动物没有影响。例如,大黄水煎液能加快正常动物的胃排空速度,但当胃功能受到抑制、中毒、反复出血或冷应激引起动物“虚证”模型时,大黄水煎液则不能促进胃排空,使胃内容物长期滞留,从而引起胃梗阻。五苓散对健康人、正常小鼠和家兔无利尿作用,但对水代谢紊乱患者有利尿作用。白虎加人参汤能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动物的血糖,但对正常动物的血糖无影响。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病理模型进行实验。在中药的药理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动物模型:一种是以“病”为基础的动物模型,另一种是以“证”为基础的动物模型。目前,动物模型主要有“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阳虚”“血瘀” 和“厥脱证”等。建立“证”动物模型的最佳途径是了解某一中医证候的病因、病机、生理、生化改变,并采取相应方法在动物上进行复制。然而,目前各种“证” 的本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明。那么,如何检验我们复制的“证”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呢?目前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用比较法,比较动物模型的症状与中医临床表现。由于中医辨证是以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为基础,这些诊断方法在动物身上难以实施,因此应重视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以及模型动物和临床病人组织形态学变化的比较。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药物药物反证法,即用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方剂对所建立的病理模型进行治疗,并根据治疗效果的好坏来判断模型是否可靠,同时观察中药的治疗效果。一些动物的“证”模型和临床结果已经能够相互印证,为了更符合中医“证”本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中药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1.系统药理学的研究

所谓系统药理学研究,就是用现代药理学知识研究单个中药药理作用的各个方面,从而用现代科学的生物活性指标和术语来描述药物与机体的关系,达到现代药理学的水平。

中药单味药基本是以混合物作用为一个功效单位。因此,这里所指的系统药理学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影响。这种研究的结果,可为总结归纳中药特性和规律提供中药作用的基础。例如,寒性药都有哪些作用,热性药都有哪些作用,清热解毒药都有哪些作用,补益药都有哪些作用等,从而就可能总结具有哪些现代药理学作用为寒性作用、热性作用、清热解毒作用、补益作用等,或者是具有哪些作用就为寒性药、热性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等。这就能使单味中药在临床使用中,有了现代实验基础和概念,能够从量上进行控制。通过这种研究,不仅能为现在已知单味中药药理学术语给予现代药理学概念的阐述,亦可能发现新的药理学作用和作用规律。

2.按作用类型的药理学研究

药物按作用类型可分为中药和西药。例如,中药作用类型按功效分类,可分为清热类、活血化瘀类、通络内攻类等;西药作用类型包括抗菌、止血和止泻等。解表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发汗、解热、镇静、镇痛、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对免疫功能影响等作用。就拿清热解毒药来看,就是要研究这类药是否具备共同的现代药理作用,都有哪些作用。这可以根据中药功能的可能方面来进行研究。如抗菌、抗炎、解热、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我们知道许多清热解毒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治疗细菌性传染病。这些药物是否具有抑菌作用,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治疗细菌性传染病,只有经过研究才能确定。

对西医作用类型的研究还是比较流行的。例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癌作用、抗衰老作用等。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药如肉桂、菟丝子和锁阳等能促进体内抗体的形成;而滋阴药如鳖甲、天冬和麦冬等能延长体内抗体的存在时间。是不是所有补阳药、养阴药均具有类似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有待进一步研究。再如,有人在动物实验性肿瘤筛查中,对90种中草药的筛选结果显示,对实验性肿瘤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多为清热解毒药。所以,可以将此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研究解热解药在这方面的作用。

3.中药性能的药理学研究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功能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一功能的表现方法也应具有现代药理学作用的相关性,即研究中药特性的现代药理学表达内容和指标。例如,药物的寒性表现哪些作用,热性表现哪些作用等。

研究发现,一系列的热性药都含有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儿茶酚胺为肾上腺素能b受体兴奋剂。肾上腺素能b受体兴奋剂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升高血糖、促进脂肪代谢等。近年来,人们发现儿茶酚胺能促进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ATP转化为cAMP,再加ATP变成cAMP有高能磷键的释放等。如果把这些作用与中医热证结合起来,热证的表现,如血管扩张所致的面色潮红、强心作用引起的心率加快、血糖升高和脂肪代谢增加,也会使机体强壮或兴奋,虽然这些都不能说是热药的全部功效,但至少可以说这是药物热性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从而对药物的热性这一特性获得一定程度的现代药理学依据。中医药的其他具体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在现代药理学中逐一研究。

4.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

中药单味药基本都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近代以来,人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分离出许多化合物。一些化合物已有一定的药理学研究,许多能治疗某些疾病的化合物已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例如麻黄中的麻黄碱、黄连中的小檗碱等。

现代药理学对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如果能结合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有关的内容进行,可以揭示其新的药理作用。例如,中药延胡索具有行气止痛作用,在此基础上发现四氢帕马丁具有镇痛作用;根据川芎嗪的活血止痛作用,发现川芎嗪具有镇痛作用等。近年来,人们发现茯苓和猪苓中的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说明这种作用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单味中药中含有多种化合物,其中有些是同类化合物,即具有同一母核的同类化合物或具有同一基团的同类化合物。例如,葛根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大豆黄酮、大豆黄甙和葛根素等;而萝芙木中含有生物碱,属吲哚类生物碱,并含有多种弱碱性成分。研究表明,含有同一类型的化合物通常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但作用程度不同。已有研究证明,同类化合物和中药化学有效部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效作用。例如,降压灵是萝芙木总生物碱的强碱性成分,其降压作用优于单用利舍平,葛根总黄酮制成的愈风宁心片的降压作用也优于单一黄酮类化合物。

(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十八反、十九畏等。

1.四气五味的研究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的研究涉及面广,主要包括基本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如使用温药一段时间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逐渐增加,维持在较高水平,5-羟基吲哚乙酸含量增加,但5-羟色胺含量变化不大,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认为温热药可以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和降解。服用寒凉药后,脑内5-羟色胺含量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释放减少。提示寒凉中药能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温热和寒凉药对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影响表明,热性药可增强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附子、干姜和肉桂等温热性方药治疗后血清和肾上腺中多巴胺b羟化酶活性、尿钙排泄量及自主神经平衡指数增加。寒性药可以降低交感神经髓质系统的功能。以知母、石膏和黄檗为主的寒性药方治疗后,可降低血清和肾上腺中多巴胺b-羟化酶的活性,减少尿中钙的排出量,降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减慢心率。

温热性药物与寒凉性药物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一些温药如麻黄、桂枝、附子、肉桂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能增加实验动物的耗氧量,增加大鼠的饮水量,延长鸡和大鼠在寒冷环境中的死亡时间,延缓体温下降。某些寒凉性方药如石膏或黄连解毒汤等能显著降低大鼠的耗氧量、减少饮水量,明显降低动物体温。

温热性药物如补阳药、益气药和温理药对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调节作用。某些寒凉性药物如清热药和辛凉解表药均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有的寒凉药还有抗肿瘤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去甲基乌药碱可能是附子、乌头、细辛、吴茱萸、花椒等多种温热药的温热成分之一。通过对多种中药的元素分析,认为其寒热性质可能与铁、锰和钴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有关。例如,有明显壮阳作用的温热药中,这三种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寒凉药材。

性味是中医药性能的一种分类方法,有其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辛温药含有挥发油,大部分苦寒药含有生物碱和甙类成分,甘平药含有糖类成分较多,酸味药多含有机酸,咸味药多含有无机盐类成分等。

2.中药归经的研究

中药归经的本质与经络或脏腑有关。通过计算机分析口服生大黄对家兔体表和器官的各种物理信息或冷光测量的计算机处理,绘制各种“地形图”,探讨归经的本质。结果表明,药物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选择性。采用B型超声检测小柴胡汤和玉米须水煎液治疗前后胆囊的形态学变化,以形态学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归经现象。

有学者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归经的基础。例如,将中药某些成分在脏腑中的选择性积累作为归经的指征;将有效成分的选择性分布作为归经的依据,而不是依赖于分布量;药物微量营养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和积累是归经的主要实质;认为归经与受体有关,归经的物质基础是受体的存在。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这些广泛的探索将有助于对归经本质的认识。

3.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

关于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工作不多。人们普遍认为它与中药的性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升浮的中药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涩味和寒凉性。此外还与炮制、方剂配伍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如通过对补中益气汤的研究发现,对于肠蠕动,具有升麻和柴胡的制剂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则作用减少而不持久;单用升麻和柴胡则无此作用。

4.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

(1)“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是指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最早见于明朝刘纯的《医经小学》,列述了九组十九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药配伍禁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甘草与甘遂、大戟和芫花四味药配伍,未见明显毒性,当甘草和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配伍比例变化,则可出现毒性增强或减弱等不同结果。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当甘草剂量大于芫花成倍量时,家兔可出现中毒;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实验证明“十八反”的禁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半夏和黑附片合用于小鼠,心电图就出现心肌缺血改变;半夏与炙川乌合用可发生程度不等的传导阻滞。又如,以制乌头、姜半夏的单煎、单煎混合及混合煎剂对小鼠毒性(死亡)为指标,发现单煎混合或混合煎剂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煎,证明“相反”理论有一定根据。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学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

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十八反”中没有一个组对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也提示没有深入研究前,“十八反”也不宜贸然否定。许多学者还注意到,“十八反”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制剂方法、种类、配伍比例、给药途径、动物种类和机体状况等有关。这些经验不仅对“十八反”“十九畏”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药配伍和方剂的实验研究也极有参考价值。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做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2)妊娠禁忌

中药妊娠禁忌证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有一定差异,冰片、半夏、丹皮酚、穿心莲、贯众、甘遂、雷公藤、姜黄、莪术、骆驼蓬、水蛭、麝香、雪莲和寻骨风等中药及其提取物等可以终止实验动物妊娠,其中许多是传统的妊娠禁忌药。然而,除了少数例外,有许多研究报告表明,孕妇临床使用这些中药并没有导致流产。最具争议的是半夏,1963年版《中国药典》将其列为妊娠慎用药,1977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版该限制均已被取消。但是,关于半夏蛋白终止小鼠早期妊娠的研究报告以及半夏对小鼠胚胎发育和胎儿畸形的影响必须引起注意。

早期对妊娠禁忌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流产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关注终止妊娠以外的生物学效应和染色体畸变等,采用姊妹染色体互换、微核实验和致突变性实验等方法和技术研究了妊娠禁忌药的作用,期望在短时间内全面、完整地了解孕期禁忌药。

(四)中药毒性和安全实验方法

中药毒性实验的目的是揭示药物的内在毒性,了解毒性的性质和程度,了解损伤是否可逆,以及能否预防和治疗。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也是新药开发的基本要求。中药毒性实验方法根据给药时间和观察目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和特殊毒性实验。有些中药或制剂仍需进行安全限度实验检查。

1.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急性毒性实验是指一次大剂量给药后动物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药物毒性的大小通常用对动物的致死剂量来表示。因为动物生和死的生理指标比其他指标明显、客观、易于掌握。致死剂量的确定也更加准确。在确定致死剂量的同时,应仔细观察动物是否有耸毛、蜷卧、耳壳苍白或充血、眼球突出、步履蹒跚、肌肉瘫痪、呼吸困难、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副作用。LD50(半数致死量)是确定致死剂量的标准。

当半数致死量不能测定时,也可通过最大耐受剂量的测定来观察动物对这些中药制剂的耐受性,确定其能达到人用量的多少倍。从而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为药效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长期毒性实验方法

长期毒性实验的方法是动物长期连续给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通过观察首次出现的中毒症状及停药后组织和功能损害的发展和恢复情况,以确定药物的毒性和安全剂量。

3.特殊毒性实验方法

根据《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对中药一类新药的毒理学实验有特殊要求。特殊毒理学实验是指致突变实验、生殖毒理学实验和致癌性实验。

为保证中药对人体的安全性,除进行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外,必要时还应进行特殊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回答了一次大剂量药物的毒性问题;长期毒性实验回答了反复使用的小剂量多次连续用药的毒性问题;特殊毒性实验回答了潜在危害的问题,即中药是否会引起突变,是否会影响生殖功能和后代,是否具有远期致癌作用,不仅关系到使用者自身的危害,也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问题,不仅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评价药物对人类致癌作用和遗传影响的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开展特殊毒理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评价药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4.制剂安全实验方法

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条件。药效学实验的结果回答了有效性问题,安全性问题主要通过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结果回答。有些品种如一类中药新药还需要做特殊毒性实验。但是,由于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剂型多和工艺特点不同,除了上述药效和毒性实验外,还必须限制有害杂质的含量及其某些不良反应的程度,这就是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实验。其内容包括热原实验、刺激性实验、过敏性实验、降压物质检查、溶血性实验等。对于新药和中草药制剂,应根据其制剂性质、工艺特点、剂型和用药途径确定实验项目。

(五)中药的体内研究方法

中药体内研究是指利用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获得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制剂设计、处方剂型选择和优化临床合理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如果中药有效成分已经鉴定明确,并且能够分离检测,直接血药浓度法可用于活体研究。采用药理浓度法、毒理浓度法、药理毒理学综合法、微生物法和生物测定法对不能用特定的化学和物理方法测定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具体内容可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中药体内药动学研究是临床中药研究的基础。通过体内药动学研究,了解中药在体内的转运过程,为制定剂量和给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天麻素在体内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天麻素在体内的过程呈现昼夜变化,晚上给药吸收快,故见效快且作用明显,上午给药效果差。所以,当我们服用含有天麻的制剂时,可以在晚上服用,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了解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及其他相关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例如,驱虫药川楝子的有效成分川楝素的体内半衰期为:静脉注射6.6小时,肌内注射18小时,口服给药25.4小时。结果表明,体内清除速度缓慢,给药间隔时间较长,如口服应每日一次,维持剂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