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影响

七、系统生物学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影响

(一)认识疾病的三要素

要看待疾病和健康,我们需要从结构、功能和新陈代谢的角度来思考。其中,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物质代谢是本质,功能异常引起症状。它们都是系统论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每一个元素都反映了疾病的一面,是不可分离的。X线、超声、CT、MRI和内窥镜等影像学方法和组织病理学技术可用于识别疾病的结构改变。功能改变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胃肠动力等功能检查来检测,利用实验室数据和相关的组学技术检测代谢变化。同时,应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了解人体脏腑经络虚实、阴阳五行盛衰以及气血津液盈亏等情况,并与结构、功能和代谢三要素紧密联系,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从而更系统、全面地指导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管理。

(二)重视“分层”的理念

系统生物学的概念确定了“过程与环节”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分层”概念的重要性。第一是不同疾病和人体健康状况的分层;第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程度和阶段的分层。在不同的层次上,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导致了五种临床表型数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影像学、功能检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传统中医也是如此,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有相同的证,也可以有不同的证。因此,把中医学思维与西医学思维巧妙融合,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紧密结合,灵活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等方法和技巧,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综合医学模式

现代临床医学模式应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即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心理和社会因素,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生物因素角度出发,还要注重精神状态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生命和疾病的影响,坚持“在健康和疾病中,心与身不可分离”的观点。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体会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在于接受了相应的信息。与人体物质基础直接携带的信息不同,如饮食、外界的摄氧量等,这里的信息主要是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当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时,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到大脑皮层的活动,进而影响身体,并在疾病发生的阈值内维持动态平衡,当超过其阈值时就会出现疾病。

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腹泻和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常在焦虑或抑郁状态下出现或加重,当采用药物或其他手段缓解其焦虑或抑郁状态后病情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社会因素和饮食、运动等行为因素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身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伴随的病痛也会影响心理状态,进一步加重身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除了适当的药物干预外,还要充分发挥中医非药物干预方法的优势(如呼吸吐纳、功法导引、音乐理疗等),中西医结合“多管齐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重视多维度思考

以系统生物学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除了上述分层观念中提到的不同层次的结合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宏观方面,应强调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系统生物学的观点还认为,人体与外部环境以及各种系统(要素)的内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与消化系统本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他多系统、器官和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仅仅考虑组织器官的水平而没有系统地联系,很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在微观方面,随着实验室检测指标的不断丰富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范围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入。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从宏观和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维度思考,以达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新时期医学模式的必然趋势。系统生物学以三大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以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动态、有序的方式研究人体复杂的生物系统,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要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理念,不断挖掘和吸收中西医精髓,在理论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在临床上取长补短,在疗效上做到“1+1>2”,力争达到中西医结合的最高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张莉 甘洁文 蔡俊媛 陈启庭 张久梅 卓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