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历史,从中西汇通派开始算,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中西医是什么关系?面对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中、西医的关系?一直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思索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从中西医结合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得到解决。历史是不断连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如果我们要展望未来,把握现在,就必须仔细研究过去,只有吸收过去的营养,才能促进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据有关史料记载,西方医学知识传入中国始于明朝中后期。也有学者认为,始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医学知识,主要是古代的经验性医学知识,混合了现代实验研究成果。
汪昂在《本草备要》“辛夷”条下也提到“脑主记忆之说”,并指出这一理论是传教士金正希提出的。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介绍了脑、神经和骨髓的解剖学知识,提出了脑控制记忆的理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收录了精油、吸毒石、金鸡纳、药露和强水等西药。王宏翰在《医学原始》中将西医学的“四体液学说” 与中医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融会贯通,形成了“太极元行说”和“命门元神说”。
当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自发的。中医学试图以强大的包容性将西医学融入中医学体系,但由于中、西医学在理论、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实现两者的整合。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战争创伤对旧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中体西用”成为其指导思想。第一次甲午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极力主张改革的百日改革维新运动兴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西医汇通学派应运而生。中西医汇通学的主要思想内容是:
1.承认中医学的价值和合理性,平等对待中西医学。
2.中、西医的知识相互解释、相互印证,以达到同一理论,也就是说,中、西医的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表现的内容实际上是一样的。既然西医是科学的,那么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效,自然具有科学性。
3.以中医理论为主体,结合西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创新中医学,如新中医理论的建设,西药中药化。这些做法将西医纳入了中医体系。
4.在临床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中西药联合使用的方法治疗疾病。
5.要发展中医,必须要结合西医学,为中医学增加新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实践和认识是有原因的,为了中西医结合,两种医学需要交流和对话。在汇通时期,医生们试图用中医的语言来描述西医,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但只能做到中、西医治疗上的协作或合作。
虽然蓬勃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运动失败了,但它们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辛亥革命爆发后,封建专制制度被摧毁,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中国空前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倡导科学民主,崇尚科学热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进步人士认为,只有科学的中医药才能解决中医药的前途命运。他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虽然不科学,但中医经验非常可贵,主张科学研究中医。
对于中医理论,部分人主张全部否定,有人却认为对于合理的内容有必要采纳,即与西医理论相一致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解释。事实上,这是在肯定中医理论有科学内涵,但表现形式不科学,因此有必要改变其表现形式。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提倡中西医结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互结合。中医科学界人士提出用西医语言解读中医。因此,我们不得不抛弃中医理论,承认经验是宝贵的。在临床治疗中,我们没有看到中医的理论、文化和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制定的医疗卫生政策是“团结中西医”“中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医学西医。后来,为了实现中西医结合,构建中国的新医学,又掀起了西学中运动。因此,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理论思想都被应用到中医学研究中。
到1958年,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已经明确,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中西医结合得到了充分发展。到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针政策没有改变,我们仍然坚持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但结果是,我们对中医理论似乎越来越陌生,对中医技术越来越怀疑和否定,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少。中医在哪里,新的医学体系究竟在哪里?
我们用世界通用的医学语言来解读中医,实现中、西医的对话。结果,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学越来越不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它。
中西医结合发展了几十年,虽然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了解了很多,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困惑了很多。中、西医可以结合吗?中、西医能结合吗?中西医结合的未来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
从认知上讲,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客观真理只能有一个,决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果对某些事物有很多种理论知识,那么这些理论知识一定不是完整的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因此,这些理论需要我们把它结合起来,保留合理的内容,消除不合理的内容,把它们融入真理的海洋。
从实践的角度看,知识来自实践。中、西医认识的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差异有其历史条件。由于中西医知识终将统一,其实践内容也必将统一。因此,从认识和实践的内容上中、西医必将结合起来。
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意义不是用世界范围的现代医学语言来描述中医,而是检验中医理论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虽然目前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疾病治疗上都有各自的优势,但由于疾病过于复杂,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面临着一些困惑。在多因素、多环节、多条件和单一线性思维下,考察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系统的和模糊的综合思维往往不一定准确。因此,中西医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今后,中西医结合不应是通过中医现代化将中医融入现代医学体系,不应该用现代医学语言解释和描述中医,从而失去自己的体系和语言,而应运用现代科技思想、方法和手段检验中医的科学性,保留合理的内容,修改不合理的内容,重建中医科学理论体系,达到科学合理地使用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临床不再是失掉形式和内容的中医与西医的联合,而应该是两种医学的合作或协作。其目的是产生一种优于单一疗法的治疗效果。面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我们该怎么办?
有学者提出,首先,应对中医理论所阐述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客观性进行论证。其次,要用实验方法阐明中医理论所描述的现象的规律性。最后,在解决前两种问题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形式重新表达经典理论,使其得到世界各地医学界的理解和接受。
中西医结合研究应从还原分析阶段转向系统综合阶段。因此,中医学研究包括对经典理论真实性的检验和论证,以及对中医学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新探索。
近年来,我们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中医,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虽然这些成果不能用来检验中医理论的真实性,但是通过系统的综合和逻辑的论证,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中医理论。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综合研究,在科学的体系中提出中医理论的合理内容,我们构建的中医理论体系将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未来,中西医结合的最终目标,不是将中医学体系融入西医体系,而是打造一个也能得到世界认可的科学的中医药体系。这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设想的未来的新医学。
中医学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西医结合事业迅速发展。21世纪的到来给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广泛应用,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快速发展的新平台。中西医结合新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式和理论体系的确立,将给中西医结合带来新的面貌。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为中西医结合融入世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更好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21世纪中西医结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深化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真正提高中西医结合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