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注意点

二、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注意点

(一)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中西医结合是包括理论和实践、医和药等方面在内的两种不同学术体系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通过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互补性,在结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更高层次和更加完善的医药学体系,以提高疾病防治能力,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中西医结合的实验研究应遵循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着眼于中、西医学的异同,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和新理论。实验研究应着眼于提高中西医结合疗效,探索其疗效机理。中医学在客观观察人体病理生理变化,调节或改善人体自我控制能力和修复疾病损伤的潜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要走向世界,必须与现代科学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并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其理论体系和治病机理。完成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近40年来,为实现这一目标,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倾注了全部心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对针刺镇痛原理、藏象学说、血瘀证、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以及以抗疟新药青高素为代表的新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从形态、功能和代谢等方面对其基本属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索,国际上交流了许多研究内容,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中西医结合不能局限于中、西医各自优势的结合。而是要运用现代先进科学的已知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将中西医结合提升到现代科学的高度,达到更高层面的结合。现在,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病、证结合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面。临床实践中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必将大大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这将尽快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推向世界。

(二)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注意事项

实验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基于两种不同理论的两个学术体系。它们都是以人体为对象来解决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和结合的基础。但它们也有区别,二者在理论、方法和手段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西医结合应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中西医结合的实验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基础。过去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医药的客观化和作用机制,现阶段和未来将以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医疗体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在这方面,北京陈可冀院士对“血瘀证”的研究、上海沈自尹院士对“肾阳虚证”的研究、福建林求诚对“证”的多因素分析以及微观与宏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都是很好的例子。因此,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不同于西医实验研究,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药的特点。

2.建立中西医结合科学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时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是一种规范和形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尤其有必要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系统思维模式,即观察事物的重点不是局部而是整体,不是以分析为基础,而是以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强调微观和宏观、局部和整体以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中西医结合。在“肾阳虚证”的研究中,上海沈自尹院士采用了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尿17-羟皮质类固醇与“肾阳虚证”关系的初步研究,将性腺轴与“肾阳虚证”的关系进一步联系起来。通过三类不同药物对比验证,利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和检测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表达,他们发现只有补肾才能在脑的分子水平上直接作用于下丘脑,说明“肾阳虚证”的主要调节点位于下丘脑。这一系列研究工作和结论完全符合中医“肾”为人体器官调节中枢的理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兼容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是一个成功的研究范例。

3.把握现代医药学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提出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向现代整体医学方向发展。于是,传统医学领域向纵深发展,学科分支与融合并存。二是医学药物学的研究,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化学制剂的危害和药物诱发疾病的灾难,出现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等“回归自然” 和“返璞归真”的研究趋势。中医的医学理论从医学技术和医学用药两个方面展现了这两种趋势的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要把握好这两个趋势,充分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各自优势的结合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于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中医学,要想被世人认识、理解和接受,首先必须与现代科学保持密切的联系,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对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则进行阐述,使二者同时能跟随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4.寻找中西医结合点

中西医结合中的根本问题是中西医结合点。没有结合点,就谈不上结合。中西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西医共同点的结合,即不断提高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客观和微观的方法阐明生命活动的机制。二是中、西医互补点结合。中、西医学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它们在共同研究条件和研究基础上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形成与完善,需要全面研究,运用多学科、多层次和多指标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有机的和动态的分析,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指标的整体性和具体性结合点。根据中医“脾主涎”和“涎是脾液”的理论,根据自主神经支配唾液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的观点,设计了一条从唾液淀粉酶到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路线,对脾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5.科学阐述中医传统理论

从整体上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实验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早、最富有成效的方法。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寒热实质时,发现寒证和热证实际上超出了正常的两种功能状态,热证的特点是功能水平提高,反应迅速,寒证的特点是功能水平降低,反应缓慢。大量实验证实,寒、热证的形成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与脑内的神经肽、神经递质等中枢物质有着重要的关系。

实热证与虚热证基本表现一致,实热证垂体-甲状腺功能活跃,实热证早期交感神经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增强,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也随之增强。北京市中医研究所证实,阳虚、阴虚和肾虚等虚证患者头发和血清锌下降,血清铜升高,锌铜比值下降。而补肾药含有丰富的锌元素,这是补肾治疗虚证的科学依据之一。湖南医科大学从病入手,以证为纲,病、证结合研究了肝主疏泄和主藏血的关系,发现病理性质决定“证”的特异性。如肝郁脾虚证,其病理生理基础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浆cAMP/cGMP比值降低,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血液黏度升高。肝阳上亢证则以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为基础。为中医病证理论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6.发展中医经典理论

近30年来,中西医结合通过对脾、肾本质的深入研究,对脏腑学说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促进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发展。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的研究发现,补肾药物对生殖系统、卵巢和垂体功能具有独立的调节作用,三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滋阴补肾中药不仅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性腺功能,而且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代谢系统的功能,它们相互配合,促进卵巢功能的恢复。

解剖学方法的运用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肌某些核团之间的神经通路,为中医“心主神明”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心脏作为一个重要的循环器官,通过对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调节来影响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为中医“脏腑相合” 理论提供了微观上的新认识。

实验研究方法的深化,不断促进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例如,对“肾虚证”的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反映下丘脑和垂体功能的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等,系统地阐述了“肾虚证”的本质。通过对各种“证”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证候系统。

(岳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