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的动物模型特点
作为一种“证”动物模型,应符合中医辨证要求。然而,动物很难获得望、闻、问、切的四诊数据。如何证明它与某种人类疾病的“证”相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地加以讨论。
(一)根据中医理论设计“证”的动物模型
特别强调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制作动物模型,如按照“脾主运化水谷”的原则,把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动物作为脾虚证对待,给予动物过量的寒凉中药或温热中药使其过冷或过热,然后建立“寒证”或“热证”动物模型;再如按照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采用缺血性肠坏死复制肺脏损害而出现咳、喘、肺水肿的模型;根据“离经之血为瘀血”,采用动物自身血块腹腔埋置复制“血瘀”动物模型。这样,就可以从模型中推断出设计是否正确。
(二)联系动物和人的病症表现
“寒证”在人体主要表现为恶寒怕风、四肢发冷、大便稀溏和小便清长等,但在动物,如果出现多个动物蜷缩在一起,害怕寒冷,耐寒时间缩短和体温下降等表现,可以认为是动物的“寒证”。同理,出现运动减少、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和毛发干燥等现象可以认为是“虚证”;具有腹泻、厌食和消瘦等表现者可以看作是“脾虚”,以此类推。
(三)实验结果作为评价“证”的客观指标
动物的表现往往是基于观察者的印象,但科学研究需要定量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因此出现以下实验设计,如把老鼠放在冰箱里,观察冷僵所需时间,作为“寒证”的指标之一,即所谓的“冷冻试验”。也可将小鼠置于冰水中游泳,观察疲劳没顶的时间,即所谓“耐冻试验”,作为寒虚证的指标之一。
(四)病理解剖作为“证”的依据
西医临床研究往往以病理解剖变化为最终诊断依据。近年来,许多研究以病理解剖为证候基础。例如,在动物模型中,有些人把肾上腺萎缩和胸腺萎缩作为“虚证”的指标。
(五)方药治疗的证伪
中药方药治疗反证是验证动物病理模型“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即使有些“证”动物模型符合相关要求,但毕竟不全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往往需要中医进一步治疗“证伪”。比如,“虚证”的动物模型,如果能用补益中药加以纠正,则得到进一步证明。中医补脾法能使脾虚模型恢复正常,则此“证”就是可靠的。用附子和肉桂等温补肾阳药可纠正模型动物的异常表现,提示该模型可能是“肾阳虚”。相反,如果用桂附地黄丸加重而用六味地黄丸则改善动物的异常表现,很可能是“肾阴虚证”。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仅凭中医疗效的反证来证明“证”的动物模型的准确性,而必须结合症状或其他检验指标,使辨证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