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治疗方法结合的展望

三、与新治疗方法结合的展望

(一)与微创治疗结合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临床局部肿瘤病灶越来越多地应用微创治疗。如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瘤内药物注射、微波、激光等肿瘤消融治疗是肝癌介入治疗最常用的手段,多次的介入治疗有希望从量变到质变,达到根治,或由“大肝癌”变“小肝癌”。

自20世纪80年代始,国内陆续开展的中医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1985年,冯敢生等首先报道用白芨粉作为栓塞剂治疗原发性肝癌,在其后的研究中认为白芨粉栓塞效果优于吸收性明胶海绵,但仍存在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许多学者尝试用中药注射剂进行肝动脉内灌注,并以化疗药物作对比,也取得与化疗栓塞术相类似的疗效,且肝内、外毒性较小。有协作规模研究的包括榄香烯、羟喜树碱、康莱特等。中药微球是近年来改革介入治疗常规药物剂型的研究热点,理论上认为:微球易于停滞,能切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肝动脉血流对化疗药物的冲刷作用,而使化疗药物缓慢释放,因此,微球类药物有药物缓释治疗和栓塞的双重作用。实验研究提示,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选择性作用更强,而对肝组织损害轻微,目前开发的中药微球有羟喜树碱微球、莪术油微球、斑蝥素微球、华蟾素精微球等。

1.与血管性介入治疗相结合

(1)中药制剂作为动脉灌注药物的使用

①榄香烯:榄香烯是从中药姜科植物温莪术(郁金)提取出来的抗癌活性成分,以β-榄香烯为主。腹腔及静脉注射榄香烯注射液对肿瘤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化疗药物进行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较好,且副作用少。

②丹参: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通过各种肿瘤细胞杀伤、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与传统化学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为正常细胞或接近正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联合化疗药物进行肝癌的肝动脉灌注治疗,病情可得到有效的缓解,且副作用小,与单纯西药组比较,在缓解率和副作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③消癌平:消癌平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从天然绿色植物乌骨藤中提取、纯化而成的中药制剂,内含多糖、生物碱、皂苷等多种有效成分,能干扰癌细胞DNA合成,抑制癌细胞发展,具有广谱抗癌作用,对肉瘤、胃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④鸦胆子油:鸦胆子是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成熟果实的提取物,研究发现其对癌细胞有较高亲和力,具有扶正固本作用,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提升外周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毒性小、副作用小,单用可以抗癌;联合放、化疗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临床应用安全。

(2)中药微球介入治疗肿瘤的应用

药物微球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药物新剂型,是利用如淀粉、壳聚糖、聚乳酸、明胶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作为载体,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固化而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的固体骨架物,其直径大小不一,一般在1~300 μm,甚至更大,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药物微球由于其缓释、靶向、栓塞的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子宫平滑肌瘤、神经系统瘤、骨肿瘤等的介入治疗中。中药微球除具有以上的优点外,尚有低毒的优势,可减轻常规化疗药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及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

①莪术油微球:莪术油为抗癌中药莪术经蒸馏得到的挥发油,不仅具有抗癌活性,还具有抗病毒、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是一种低毒性抗癌药物。莪术油微球中所含药物缓释后能达到杀灭肝癌细胞的作用,且无降低血白细胞及致呕吐等毒副反应,治疗后能使大部分患者在短期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②羟喜树碱微球:羟喜树碱为水不溶性药物,临床应用的制剂为经碱化后溶于水的注射液,这导致制剂质量不稳定以及抗癌活性的下降,且其体内半衰期短,这些严重限制了羟喜树碱的临床应用。通过剂型的改变,采用中药微球给药,具有缓释、延长半衰期、降低毒性、提高药物对组织的亲和性等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新剂型。

③斑蝥素微球:斑蝥素为抗癌中药斑蝥的主要成分,将其去甲基化后生产的衍生物去甲基斑蝥素,可增强抗癌作用而减轻泌尿系统等毒性。但去甲基斑蝥素微溶于水,且对血管的刺激性大,因此很难静脉给药,口服生物利用度亦低。通过改变给药途径,选择性栓塞肿瘤末梢血管引起肿瘤缺血、缺氧和坏死;去甲基斑蝥素从微球中缓慢释放,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高浓度的去甲基斑蝥素更易向肿瘤组织弥散,对肿瘤组织的作用时间延长,且处于缺氧状态的肿瘤细胞对去甲基斑蝥素更为敏感。

④华蟾素精微球:华蟾素具有强烈的致血管炎作用,通过改变给药途径,使被栓血管产生血管炎和继发性栓塞,变药物不良反应为治疗作用,加强了栓塞效果。微球在栓塞血管的同时充当药库,随微球的降解缓释药物,并使被栓血管远端血流停滞。根据时间、浓度吸收原则,可使同时灌注药物的肝组织吸收增加,局部产生持久的药物高浓度区域,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反应。华蟾素是我国传统药材中的抗肿瘤药物,除此之外,还具有强心、利尿、升高外周白细胞、抗炎、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3)围微创治疗期中医药的应用

中医认为,微创治疗是一种攻伐的治疗手段,攻伐过甚会进一步损伤患者的正气。根据这一原理,在围微创治疗期使用扶正祛邪方法,配合针刺,内服汤药,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减轻微创治疗的不良反应。有资料显示在介入治疗前或间歇期,对肝癌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予以化瘀散结并分别佐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养阴清热之剂,可减轻介入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经过中医药辨证施治,可能增强机体对微创治疗的耐受性,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二)与分子靶向药物结合

生物靶向治疗着力于调控基因、受体、免疫和酶。尽管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时间不长,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可以说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最有发展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部分。近年来,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风起云涌,并取得以往不可想象的疗效,但是在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的同时,其本身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疗效预测问题,耐药性问题,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问题,药物性价比等。有研究显示,部分抗肿瘤中草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如冬凌草中萃取的冬凌草素甲可诱导t(8;21)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具有靶向治疗白血病的效应,且不良反应低。对于小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厄罗替尼以及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引起的严重皮疹,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等毒副反应,通过中医辨证理论指导,确立病机,采用通络活血、养血熄风、宁心安神法治疗,亦丰富了中西医结合理论内涵,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带来崭新的课题。

随着人口谱向老龄社会转变,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代谢性疾病的转变,肿瘤成为人类第一杀手。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肿瘤学,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肿瘤治疗的模式逐渐从生物-医学的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西医模式由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发展,而国内学者提出的“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医学模式更接近于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对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预测未来,20世纪癌症治疗的策略是“寻找和破坏”,21世纪将是“靶向和控制”。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为实践目标,重视患者的受益反应,与循证医学的诸多观点不谋而合,该学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新的世纪,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和科技进步,必将对我国肿瘤防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把握机遇,合理利用我国的丰富人口和患者资源,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肿瘤科学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的诊治规范、疗效评价标准,也将是中西医结合学科进一步发展、壮大、融合和完善的必经之路。

(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