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生理差异比较

一、中西医学生理差异比较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和目的是根据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研究人体的功能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外周环境对人体生存的影响和意义。从总体目标和任务来看,中、西医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然而,由于中、西医生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不同,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认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西医生理学基本认识

虽然西医也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理学,但它探讨的是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各器官和各系统之间生理功能活动的协调关系,以及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自我稳定性。现代西医的生理学侧重于从器官解剖结构层面研究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机理。而21世纪以来,生理学的研究重点又集中在从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研究方法上,西医生理学强调和重视实验与分析。用实验方法分析生命活动各部分的基本原理,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大多数生理学实验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根据实验设计的条件,观察各种因素对生物体一些生理活动的影响,分析其变化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某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生理学研究,使得生理学的研究水平不断深化,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

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逐步的研究。新陈代谢、兴奋性和适应性,以及内部环境的自我稳定是机体生理功能的最基本特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转换,这一过程包括同化和异化。同化是身体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成分,同时吸取和储存能量;异化是身体分解自身成分并释放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同时把新陈代谢的最终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新陈代谢是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及自我更新,是所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身体必须始终与环境紧密相连,身体必须有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引起身体反应的环境变化叫作刺激。刺激要有一定强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功能活动的改变称作反应。根据反应的性质,反应分为兴奋反应和抑制反应。前者使活动增强,后者使活动由强变弱。刺激是否能兴奋或抑制身体取决于当时身体的功能状态以及刺激的性质、强度与时间。身体正常的兴奋性是维持身体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的基础。

适应性是生物体基于兴奋性而随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能力。这一功能在生物的竞争和进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对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关键作用。达尔文指出:物种与环境的关系,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物种越高级,其适应能力越强,中枢神经系统就越发达。神经生理学是人类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运动是以人体生理机能的协调统一为基础的。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的结构和能力不断发展,生物体的分化和特征也不断加强。同时,机体的整体协调统一不断加强。尽管各种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器官的分工不同,但它们并不是孤立活动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配合,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关系。

为了保持身体与环境的统一,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身体发生相应变化。同时,生物体自身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以保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稳定地进行生命活动,这被科学界称为“自稳态”。

机体和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机体内部机能的完整和统一,是通过身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从而实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和协调。这种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实现,即通过神经反射及内分泌调节,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活动统一协调。这些调节是以反馈的形式实现的,即在人体功能调节过程中,调节器与被调节器以及控制器与被控制器之间以循环的方式连接。某种原因可以导致某种结果,反过来结果又影响最初的原因。其中,被控制者的作用可以增强控制者的活动,称正反馈,同理,若控制者的活动被削弱,则称为负反馈。反馈调节是研究机体器官和组织之间关系和协调的重要手段。

可见,西医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注重人体与环境以及人体内部系统的整体关系,符合人体客观存在的本质。科学实践中,西医生理学往往遵循原子论和分析还原论的思想方法。从目前使用的教科书可以看出,生理学的内容按照系统进行归类的,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其分析趋向于微观观察和研究,并且越来越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在过去的30或40年里,生理学的主要进展之一是RNA和DNA的研究。发现了反向多核苷酸链的双螺旋结构,了解了链间碱基对的联系和长链中四个碱基排列的差异,形成了大量的遗传密码,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物种的遗传和个体的发育中生命的大部分秘密。

这些都表明,对微观生理学的深入研究是当今生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趋势使我们不断发现生命现象的奥秘,并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生理学基本机制。然而,生命绝不是所有生命现象的总和,人类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类始终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因此,虽然西方生理学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要进一步弄清无限丰富多彩的生命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将注意力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警惕因为视野的狭窄,忽视了身体内外客观存在的极其复杂的关系和作用。

(二)中医生理学的基本认识

中医生理学以自然观、整体论、方法论和阴阳对立统一理论为指导,以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人体内外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运用直觉观察、直觉理解和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来认识生命现象,形成了以脏腑学说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功能系统,即中医生理学。“天人相关”“脏腑相关”和“形神相关”是它的主要特点。

1.天人相关

天人相关思想认为,人处于自然环境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始终与天地自然环境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因此,人的生理和病理都离不开天地、日月、风雨和昼夜等气象、天文、地理的影响。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受到了天地、风雨、日月和明暗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和作用,人体要适应外界刺激的不断变化,其生理功能也要不断调整,这就是为什么人体具有现在的生理活动状态的原因。因此,研究人与自然有关的问题,研究不同年份、季节、昼夜、气候、地理和自然灾害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在这些因素作用下人体阴阳变化规律,是中医生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医学中,有很多关于天、地、人关系的著作。如“五运六气学说”研究气候变化与人体阴阳统一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六经六气学说”研究气候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六经之三阴三阳的关系和作用;“子午流注学说”研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的四时、昼夜节律,即生物钟,以及人体经络中气血运行的具体规律。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对于认识人体的病理生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这些认识往往被用来进行疾病诊断,预后推测和处方用药。

2.脏腑相关

中医有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是五脏;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和三焦为六腑。脏“藏精而不泄”,腑“传化物而不藏”是古代医学家总结出来的五脏六腑的特点和生理功能。五脏的“藏精而不泄”是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系统,六腑的“传化物而不藏”为代表人体的运化和排泄功能系统,其特点是传递化学物质而不储存化学物质。五脏和六腑不是孤立存在的,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体表经络之间以及五官神色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相连。

每个脏腑都有其主要功能,同时,它们又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很容易表现出某种情感、声音和气味等。下面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为指导引经据典,论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明,其华在面。在地为火,在天为热,在色为赤,在时为夏,在声为笑,在音为徵。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在变动为忧,其荣为色,其液为汗,其菜为焦。心包为心的外卫。檀中为心包的屏障,是宗气所在之处。为臣使之官,与人的喜乐有关。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肝者将军之官,主谋虑,主藏血、主疏泄、主筋脉,其华在爪。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在时为春,在色为苍,在体为筋,在声为呼,在音为角。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在液为泪,其臭为臊,其谷为麦,其菜为韭。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脾者仓廪之官,藏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在地为土,在天为湿,在时为长夏,在体为肉,在色为黄,在声为呼,在音为宫。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在变动为握,其液为涎,其臭为香,其谷为稷,其菜为葵。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肺者相傅之官,藏魄,主治节,主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在地为金,在天为燥,在时为秋,在体为皮毛,在色为白,在声为哭,在音为商。在窍为鼻,在味为辛辣,在志为忧,在变动为握,在液为涕,其臭为腥,其谷为稻,其菜为韭。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藏志、藏精、纳气,主水液,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在时为冬,在体为骨,在色为黑,在声为呻,在音为羽,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在变动为栗,在液为唾,其臭为腐,其谷为豆,其菜为藿。

胆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另外还有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是传导之府;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是受盛之府;肝与胆相表里,胆是中精之府;脾与胃相表里,胃是五谷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是津液之府。手少阳三焦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二脏;三焦为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为孤之府,乃六腑之所合也。

以上是对藏象的简要概括。乍一看,似乎很难理解它的意义,就像天书一样。然而,经过认真思考,它至少包含了人体脏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观点;包括了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表里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藏象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共同形成了五脏之间既联系又制约的和谐有序关系。脏腑和经络、精、气、血、津液和神,构成了一个涉及天、地、人、神的超级系统。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无法都能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这是我们今后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但这些古老而朴素的思想往往能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产生奇妙的效果,1980年5月13日《光明日报》报道,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心力衰竭、肺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取得了初步成果。他们根据中医藏象学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对于急性呼吸衰竭,不仅从肺论治,而且从大肠入手,采用通便泻药,以消除肠原性内毒素。通过上清下泻,平均治愈率达80%,比单纯从肺施治的疗效提高一倍。另外,如从肝治眼病、从肾治耳病、从肺治鼻咽病、从心脾治口腔病脏等,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些都证明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有待深入研究。人类的认知运动始终是一个不断发现相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我们决不能因为今天的科学未能对客观事实的存在做出解释而否定客观事实的存在。历史证明,一切科学都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

3.形神相关

形神相关的思想认为,身体的形式与精神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神灵是在形与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脏腑、五官、经络和肌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有着巨大的控制作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头为精明之府”(《黄帝内经·素问》),“脑者髓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神是大脑的功能表现,又称“心主神”。同时认为其他脏腑与精神也有一定的生理或病理联系。例如,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和肾藏志。此外,情绪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如愤怒引起肝损伤,过度快乐引起心损伤,思虑过度脾损伤,悲伤引起肺损伤,恐惧引起肾损伤。而精神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元气相联系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认为,百病都是因为气而产生的,怒使气上、喜使气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寒使气收,热使气泄,惊使气乱,劳使气耗,思使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呕吐;喜则气和,荣卫通利;悲则气消,肺布叶举,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上焦闭,气还,还则下焦胀;寒则腠理闭,气不行而收。热则腠理开、大汗而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气乱;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而气耗;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而气结。验之于生活和临床,上述形神相关的叙述还是有道理的,中医养生和治则十分重视顺气,就是这个原因。在辨证论治上,中医“因抑郁而发病”和“因病抑郁”辨证的方法,以及“解郁治病” 和“治病解郁”的治疗方法,都以上述“形神相关”的生理和病理学认识为依据。

钱学森《人体科学研究》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精气神。这与西方医学中将组织细胞及其功能作为人体生命的基础具有基本相同的意义。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精微物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明肾与精具有密切关系。中医把肾脏与生殖功能联系起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认为,生之俱来所谓精,两精相搏所谓神。先天之精是从父母遗传来的基因,后天之精来自脾胃营养物质的不断消化吸收,并运输到五脏六腑,不断滋养先天之精。因此,中医认为肾是先天的基础,脾是后天的基础。中医保健与治疗都非常重视脾肾的调理。

以精为物质基础产生的气,形成并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发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气的升降、出入和气化是否正常是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促进人体健康,消除疾病,中国的气功遵循放松、安静、调息和自然的原则,被证明是东方文化和医学中的一朵奇葩。

在中医学中,神主要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中内在精气的外在整体表现。因此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当然,在某种意义上,神也可以看作是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

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在精基础上产生的能量和各种功能;神是在精和气基础上生命活动的更高表现。反过来,神又指挥精和气,“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系统,它在西医经典中无法找到,它对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都有重要意义。根据经络理论,人体腹部、背部、头部和四肢共有12条正经和8条奇经,它们行走于四肢及头面,遍布全身,连接五脏六腑。经络循行的路线上,有数百个穴位,它们连接人体的上下和内外。所谓“有诸内者则形诸外”。如果脏腑或相关器官患病,与之相连的穴位会有一些触痛或各种变化。在这些穴位上采用补虚或泻实的手法针灸,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几千年的中医临床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最近国外很多医生用针灸治疗疾病,也很有效。说明经络学说不是谬论,应该是人体一个主要的生理系统。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研究经络,一直在努力寻找它的存在,遗憾的是,无论是通过解剖学还是组织学方法,仍然没有找到它的踪影,那些不相信中医的人,自然更坚决地否认经络的存在,热衷经络的学者难免会失望。这个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医学术体系的差异。在中国古代,经络的发现不是基于解剖学的分析,而主要是基于主观的感觉或直觉。例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察之”,这种“内景返观”的认知方法,现代医学是无法接受和承认的。此外,经络理论还有赖于医生和患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或气功实践中探索和总结。这个实践过程也需要运用感知和直觉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并不容易被接受。清末民初中西医汇通学派学者曾说,西医重形质,中医重气化。气化是一个动态的功能过程。现代科学对经络的研究,不仅要使用精密仪器,而且要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开辟新的途径,使研究进入更深层次。所以我们有希望在人体内发现另一个大的生理系统,很可能导致生理学和医学的一场重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