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选题,认真整理,重点突破

三、正确选题,认真整理,重点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广度和深度上对中医药理论进行了研究,这是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如证的研究和证的模型研究等,都积累了很多科学的资料。有些专家还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说,如邓铁涛的脏腑相关学说,杨维益的肝疏泄的机制有可能是通过中枢调控的假说等。说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合理总结和发展的条件,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研究成果,借鉴近代新的学术思想,组织力量,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理性总结,形成既保留原有理论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并且能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施治方法、药物性质、组方原则等。五行比较机械,建议删除。需保留的部分可换个说法,如培土生金可考虑改成培脾生肺或补脾益肺。体例建议按以下:定义、内容、应用、源流、现代研究、评述和参考文献等。

中医药理论的科学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医药理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在科学研究中难以充分开花结果,因此建议仍以证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理由如下:①证是中医理论不同分支的交汇点;②证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点;③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辨”“论”“治”都是针对“证”,以“证”为应用对象;④有“六·五”和“七·五” 的研究经验;⑤证理论研究的突破可向其他中医药学科辐射,以点带面,影响全局。

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证明证的客观存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陈蔚文教授提出了证病并存的假说。他认为,在同一个病人身上,有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它们在本质特征上是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的病因、部位、转化规律和治疗反应,但可以相互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能支配对方的本质特征,但对对方疾病表现程度或治疗反应有正向或负向作用。在发病过程中,证和病可以并重,或轻重不一,或轻重转化,治疗上宜病证分治,但又应适当互相兼顾。下面是一些证病并存的例子:

①在脾胃病的研究中发现,西医治愈的疾病,仍然存在中医的证,中医药可以很好地治愈证,但西医的病却没有好转;②一些中成药仅对某一证型有效,如胃乃安治疗慢性胃炎胃脘痛,对虚证有效,对实证热证效果不明显;③西医的病也有证型,特异性疗效的西药对某些证型无效,如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观察到青霉素对大叶性肺炎湿热型无疗效。西医临床中存在着大量的诊断不明的病症,有时无法用药,其中一部分属于将来可以明确诊断的疾病,另一部分可能就属于中医的证;④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在人工湿热环境下,注射内毒素的家兔有身热不扬、厌食、大便稀溏、疲乏无力、倦怠嗜睡、苔白腻等症状,而单纯注射内毒素家兔只有发高热而无湿的表现。应用青蒿、藿香、佩兰、黄芩、扁豆衣和滑石等组成的清热化湿方治疗后,湿热证可明显改善。

中医药理论是一门具有明显临床特点的基础学科。它与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哲学等学科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术思想的核心整体观。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病因、病理、病位、证候群(量化)和理化体征。临床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异性和并发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证的研究应以临床实践为重点,以证的定义为核心,以证候群诊断的量化和病因、病理、病位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综合征象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方药对证的特异性和确切疗效进行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坚持脾胃虚实证研究22年,在学术研究上坚持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硬件建设上建立了脾胃病诊疗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基地,还有脾胃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消化功能等基础实验室。人才结构以中医、西医和基础学科人才为主,广泛接触校内外各类科技力量,系统开展脾胃虚实证研究。

在总结以往脾虚证本质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扩张临床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和分子药理学的研究课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临床到基础,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探讨脾胃虚实证的科学本质。广州中医药大学坚信证的科学性,不受干扰,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思想作用,以及所走的道路和做法,都值得借鉴。

(林洪 范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