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研究方法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离不开医学理论,都要经过临床医学检验。中西药结合的需要和融合的基础也在于中、西药各自的优势,中西药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法,提高疗效为其主要标志。
中、西药合理并用或组方制剂可以标本兼顾,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扩大适应证,缩短疗程,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材,以及有利于剂型的研制和改进等特点,并能发挥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所没有的治疗作用,显示了合理并用药物的优越性。相反,不合理的中、西药物并用,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地高辛和中成药六神丸并用后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因此,研究中、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并用中、西药物,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并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以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无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西药结合的合理选择和疗效应以临床和药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及早预测或发现相互作用和预防毒性。由于西医与最常用的中医药在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等方面已经有所了解,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就使西医知识可供借鉴的相互作用逐渐丰富起来,为理解和掌握中、西药结合的一些原理和合并应用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合理地并用中、西药物。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
中药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角度来描述药物的性能、疗效和使用规律,只有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考虑其应用时,才称之为中药。
西药是西医理论体系中用来描述药物的性能、疗效和用途的术语,只有按照西医理论对其进行运用时,这种药物才被称为西药。
中药和西药都是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这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作为中药或西药单独使用或相互配合。中药或西药都可以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物质。。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体,即能防治人体的疾病,这是它们的生物活性同一性。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内容,可以归纳出中医药的基本内容,从而形成中医药的运用。
(二)中西药结合以增强疗效
中、西药若能相互取长补短组合成方,当能提高疗效。举例来说,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主症咳嗽、咳痰和气喘自拟的“咳痰敏”方,以中药为主(鱼腥草、七叶一枝花、桔梗、半夏和罂粟壳),西药为辅(氨茶碱和苯海拉明),观察316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148例患者得到临床控制,疗效显著,显效控制率为46.85%。关于这种方剂的报道很多,如珍菊降压片和复方罗布麻片等。
(三)推导中医药理论继承与发展
从古代中医记载和现代临床实践来看,黄芪可升可降,能利则止,便难则通,便泄即止,尿涩可利,尿多可止的作用特点。说明黄芪的药理作用不仅与本身的疗效有关,而且与药物作用时机体的反应状态关系密切。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黄芪是一种双向调节剂。例如,研究了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和防风)和黄芪对小鼠抗体形成细胞数(溶血空斑实验和空斑形成细胞)的影响,证明玉屏风散和黄芪可以双向调节空斑形成细胞的数量,具体表现在调节机体状态,增强机体的适应性。通过对玉屏风散中不同中药的研究,发现只有黄芪具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而防风以及防风加白术的平行实验中没有发现这种双向调节作用。
在硬皮病和角膜瘢痕的治疗中,丹参能抑制胶原的形成和促进胶原的吸收,而在骨折的治疗中则相反。从血液黏度的角度发现,丹参的一种成分丹参醛和另一种成分丹参素对血液黏度有相反的作用,这为解释某些中药的双向调节提供了线索。中医药具有多方面的调节功能,探讨中医药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药理学认为受体理论是药物作用的主要方式。如果我们能从受体的角度来研究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将会在分子水平上获得新的认识。
(四)中西药合用减轻西药毒副作用
西医的许多化学合成药物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其毒副作用往往使治疗过程难以完成或勉强完成,而且严重损害人体器官和组织,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根据中医学理论,何杰金氏病是由痰热引起的。放、化疗联合治疗后肿瘤虽然缩小,但患者常常出现阴虚内热症状。文献报道,对40例何杰金氏病在1~2周的化疗和放疗后,按出现阴虚的类型,给予滋阴疗法,获得5年以上生存者21例。其中18例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转化率平均分别为30.85%和45.33%,治疗后显著上升(P<0.01),E-玫瑰花结形成率治疗前后平均分别为28.72%和40.11%,治疗亦有显著上升(P<0.01),说明在化疗和放疗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处于较低水平,经滋阴疗法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有明显提高,对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以及减轻化疗和放疗的毒副作用均有一定影响。放疗时多以清热养阴,化疗时多以健脾和胃兼养肝肾,若能提前应用可使大部分患者不出现不良反应。
随着皮质类固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许多疑难重症疾病的病情得到缓解,但也要看到激素严重并发症的增多,激素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引起器质性改变是常见的。寻找一些能减少激素副作用,保持其有效治疗效果的中药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研究表明,温补肾阳可以保护肾上腺免受外源性激素的抑制,但应用于临床时发现,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激素和温肾阳药同用后,迅速出现皮质醇增多症的明显满月脸现象。由于临床长期使用大、中剂量激素会出现面红耳赤、兴奋失眠、五心烦热等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内热旺盛的现象,再加上温补肾阳的热药,如同如火上加油一样,动物实验的结果必须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临床检验。所以选用生地和知母滋阴清热及解百药毒并清火的生甘草的反馈抑制作用。根据中医学理论,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发热症状,大补阴丸可以治疗。另外,西药氟尿嘧啶是常用的肿瘤化疗药,能引起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胃溃疡和便血等毒副作用,与白芨、海螵蛸共同制成复方片剂,则防止上述消化道反应。这些都为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下,中、西药结合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宋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