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

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的运动,包括血液流动和变形的方式。它与高黏血症的关系密切,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采纳。目前,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目的,血液流变学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血液微观流变学和临床血液流变学。血液微观流变学主要研究血液中的物质结构和血液的流动和变形之间的关系。临床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不同临床病理条件下的血液流变学问题。

血液流变学测定的基本方法:标准条件下,在体外进行血液样本的相关测定,主要有血液黏稠度、血浆黏稠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沉、血小板或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电泳、血小板聚集活性以及血液内一些生化大分子如纤维蛋白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和血脂等含量的测定。

血液流变学在研究血瘀证、活血化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二十多种疾病血瘀证的研究表明,血液黏度高于健康人,说明血瘀证和血液流变学具有共同特点。结果还表明,同一种的疾病,如果证型不同,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和特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利用血液流变学指标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是近年来一项重要而有趣的研究课题。目前,已有八种血液流变学指标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对120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试验,准确率达80%。对80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88%的高危患者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而健康对照组只有4.4%的发病率。此外,血液流变学检测结合其他非侵入性检测,结合某些数学方法,预测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的符合率为80%。因此,血液流变学方法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为贯彻“预防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方针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手段。

在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中,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用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动物高黏综合征,模拟中医瘀血证;②高脂饮食引起动物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③冠状动脉结扎所致心肌梗死也可作为研究血瘀证的模型。为了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研究中医理论,用游泳劳损模拟“气虚”动物模型,用大黄攻泻模拟“脾虚”动物模型,用大剂量醋酸泼尼松消耗能量模拟“肾阳虚”动物模型,我们都发现了血液流变学异常。总之,这些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将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与中医理论联系起来。

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制备的实验性高黏滞血证家兔模型,观察了二十种活血化瘀中药在5种剪切速率下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按照中药对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性的影响,将中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桃仁、红花、益母草和郁金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性;第二类是丹参、川芎、三棱、当归和延胡索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和第一类相同,但降低红细胞聚集性作用低于第一类;第三类是莪术、乳香、没药、苏木、五灵脂和刘寄奴等,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对红细胞聚集性没有作用;最后两种中药有鸡血藤、牡丹皮、山楂和大黄等,对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性都没有作用或者增加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性。

血液流变学试验方法广泛应用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在临床观察和动物模型研究中,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医药的特点。比如临床观察应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当然也要考虑到方剂的相对稳定性,以便分析其规律。而在动物模型实验中,有必要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开发出新的模型,使其更接近中医理论所描述的某种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