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西医结合工作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西医结合工作

中西医结合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许多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学习中医,继承和发扬中医。例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利用杠杆式脉搏记录仪,通过机械能的作用,直接记录高血压弦脉的波形。然后,研制出以酒石酸钾钠压电晶片为传感器的脉搏记录仪,通过传感器放大记录中医的寸、关、尺脉搏,初步确定了中医脉搏的弦脉、滑脉和平脉的特征。然后,通过对各种精密、灵敏仪器的探索与开发,从病理学、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研究中医四诊、证候、治法、藏象、经络、气血的本质,研究中医动物实验模型,使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实验研究阶段。

1960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辨证施治的经验,发现六种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中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衰弱)与西医理论无关,但均与肾虚有关,经补肾治疗后,效果满意。如按“脾不统血”的原则用归脾汤治疗非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未能改善月经周期和卵巢功能,但根据任、冲二脉不固的基础源于肾虚,改用滋补肾阴法治疗,结果73%的患者排卵。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补肾法治疗后随访3年,80%取得显著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根据中医理论,肾主藏精,养五脏六腑,为整个身体恢复的中心。对不同疾病肾虚患者进行的检测发现,只要符合肾阳虚证,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从西医神经体液系统的内在关系,论证了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肾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异病同治原理,不同的疾病只要有肾虚证的表现,其治疗原则相同,均可用补肾法治疗。②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潜在变化。③肾阳虚证患者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出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紊乱,主要环节在下丘脑,具体表现有甲状腺轴、性腺轴和生长激素等功能低下。④免疫功能低下。⑤自由基和血脂异常。⑥有些微量元素不平衡,微循环异常。以上对肾虚本质的实验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对脾虚本质、心气虚本质和血瘀证本质等一系列实验研究。

通过对脏腑证实质的实验研究,进而对脏腑证实验模型进行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此外,结合藏象和证候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方药的一系列实验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药研究不断接受现代医学技术,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更加科学和先进。

(岳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