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纵观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没有一项不是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取得的。例如,经络本质的研究是以系统的原理为基础,结合生物学、物理学和核原子学等学科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肯定了经络感觉传递现象的可兴奋性,通过系统的研究实现了穴位与脏腑及其接触通道的相关性,对腧穴的特异性和调节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皮肤阻抗测量微循环、同位素示踪技术、低频振动信号检测和激光检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多学科研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药复方的研究。要对复方进行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配合。例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及其分子结构的鉴定需要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色谱和光谱学的参与;中药水煎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处方的质量控制和煎煮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药物分析化学的参与;中药制剂方面需要生物制剂的参与;复方药物组成的鉴定需要生物学和植物学的参与;中药药效学的验证需要药理学、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参与;临床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应用也需要不同临床学科、诊断学科和检验学科的配合。只有通过这种多学科的整合和交叉研究,才能适应中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建立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随着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需要与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孕育和产生了一些新的前沿学科与交叉学科,中医药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由此产生,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取得更好的疗效,“辨证论治药代动力学”由此问世。它包括辨证药代动力学与复方药代动力学,是辨证论治和药代动力学相结合的产物。同一种药物在不同证候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明显差异,解释该药的有效性和毒性。根据辨证施治,这种差异可以缩小或消失。这是中医辨证论治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课题。进一步阐明辨证论治规律和证本质,可能成为药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例如,动物模型研究50多年来几乎涉及了辨证的各个领域,并以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发展,成为较为规范的中医科学研究方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证候(病证)实验动物模型学”就是实验动物学、实验方法学和中医证候学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过去的30年里,各种模型被建立和迅速发展,虽然人们对各种模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迄今为止,它在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和病理学以及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肾虚证”“脾虚证”和“血瘀证”等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有20多种,动物模型数量共计180多个,证本质研究和药效学应用迅速增加,技术研究日益深入,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还有“中医控制学”“时间中医学”和“中医生理学”等,都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在中医学研究中逐步产生的,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