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证结合法

一、病证结合法

病、证结合是最常见、开展最早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式,是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相互结合。西医的辨病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对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影响有着深入细致的认识,但它注重局部器官与功能的改变,常常忽略了整体的人,对人与外界的关系重视不够。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人的整体特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强调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一内在因素和疾病过程中正、邪消长的变化;突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三因制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在观察疾病病理变化方面缺乏客观指标和定量数据。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可弥补这一不足,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如果我们在运用中药治疗疾病过程中只辨病不辨证,那就是简单地对号入座,相同的疾病用同样的药物或者相同的症状给同样的方药。如果不辨证,将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例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含砷药丸如砒矾丸和寒喘丸对某些患者疗效较好,对另一些患者疗效较差。在追踪无效患者的过程中发现,疗效较差或无效的患者多为热喘证,且热喘证患者服用含砷药丸后病情加重,这是由于砒霜为大热药品,只适宜寒喘之证。同样,若以麻杏石甘汤治疗风寒犯肺的急性支气管炎也是难以奏效的。如果只讲中医辨证,而忽略辨病,也不免存在一些缺陷,如肺结核一病,中医辨证多属肺阴亏虚或阴虚火旺的肺痨,表现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中医辨证治疗,咳嗽、咯血等均可好转,但对病灶帮助不大,若只见症状改善即放弃治疗,病情难免复发,此时应根据辨病予以正规的抗结核治疗。还有一些疾病,西医理化检查结果阳性,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这时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一些难点,必须结合辨病进行治疗。可见辨证与辨病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病、证结合体现制作诊断与治疗两个方面。

(一)诊断方面的中西医结合

在临床诊断中,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形成了双辨诊断和双重诊断。为了做好双重诊断,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和西医一样,中医除了询问病情外,更注重舌诊和脉诊,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和独特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西医有多种理化检测方法,与中医药相辅相成。辨病和辨证的步骤应先进行辨病,再进行辨证,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医生的思路,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且有助于把握患者的预后。如胃的癌性溃疡与良性溃疡,支气管扩张的咯血与肺部肿瘤的咯血等,因为症状和体征可能相同,而辨证为同一证型,但是它们的辨病不同,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其预后也就不同。临床工作者经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由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或患者体质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中医证型,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证型。因此,产生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不同中医治疗方法。

(二)中、西医在治疗方面的结合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注重整体,重视内因;西医则注重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提倡病因治疗。许多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都可以利用。实践证明,两种方法在治疗上相辅相成,疗效优于中医或西医。

如对骨折的治疗,传统的中医方法是靠手法整复及内外药物治疗,有的则要进行小夹板固定,并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这样虽然多具有较好疗效,但对于少数复杂的病例,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有的甚至可能出现畸形愈合,影响肢体的外形和功能活动。西医治疗骨折强调解剖复位,采用牢固而广泛的固定方法,对于复杂的骨折,则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方法,这样虽然治愈了一些手法和外固定难以治疗的病例,但与中医比较,却存在诸多弊端。如广泛固定易形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腱粘连、骨质疏松等;手术切开复位可加重局部组织的破坏,增加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如此看来,中、西医各有优势和特点,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折则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西医逐渐接受了中医治疗骨伤的观念,改变了“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治疗模式,中医手法难以复位或夹板难以固定的骨折也利用西医的有关方法或器械,从而提高了骨伤病人的疗效。又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西医对其病因病机比较清楚,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通过辩证分为7个证型:①湿热蕴结之热重于湿证,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用加味茵陈蒿汤;②湿热蕴结之湿重于热证,治以利尿化浊,清热降黄,用加味茵陈五苓散;③湿热兼表证,治以清热化湿解表,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④寒湿阻遏证,治以健脾和胃,温中化湿,用茵陈术附汤加减;⑤肝气郁滞证,治以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⑥肝脾不和证,治以疏肝健脾,用逍遥散加减;⑦肝胃不和证,治以健脾和胃,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一种疾病,分七个证型,每一个证型都有对应的治疗原则和方剂,适当配合西药补液和对症治疗,从而提高疗效,使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肝病中始终占有优势。如果不对病种进行辨证分型而全部采用西医的保肝治疗,就不能适应复杂的病证,故疗效不佳,甚至部分病人在静脉输液后症状加重。另外,肝炎和消化性溃疡如果都有肝气郁结证的表现,中医就可以用疏肝理气法进行治疗。然而,西医认为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加板蓝根、虎杖和连翘等清热解毒中药效果更佳,消化性溃疡具有黏膜溃疡和胃酸增多的特点,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加抑制胃酸、保护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如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牡蛎等,可明显提高疗效。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这是开展最为广泛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式,将疾病按照西医的标准明确诊断,再按中医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这样避开了中西医不同理论的羁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上,从而增加了中、西医结合的契机。

1.辨证求因,同病异治

将西医诊断清楚的疾病,按照中医方法进行辨证,参合实验室检查进行分型治疗,此即中医学的同病异治。这种方法因人因证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因而其效果明显。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腺体异型增生,病情比较复杂,西医治疗难度较大,同济医科大学陈泽民教授根据中医辨证,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脾虚胃热型、脾胃阴虚型和湿浊中阻型等5个证型,分别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疏肝养胃汤、健脾清胃汤、养阴清胃汤和厚朴夏苓汤治疗,结果病理学总有效率为77.5%,显效率达5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5%,显效率为75%。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等教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胃痞”,将临床辨证为“虚痞”的154例患者分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和虚火灼胃三型,分别用甘温健胃方、甘草养胃方和酸甘益胃方治疗,临床主要症状治愈率为65.45%,症状改善率为98.7%;癌前病变消失率达52.12%,改善率达95.76%,临床总有效率达96.15%。

2.中西医合治,相得益彰

辨病与辨证同时进行,中西药物联合应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其结果不能简单地视为“1+1”,对有些疾病的疗效,较单一使用两种方法提高数倍乃至数十倍。中山大学叶任高等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进行治疗,并和西医治疗方法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西医对照组只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标准疗程,如果疗效不满意,可加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酸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和阴虚湿热证,分别用真武汤、参苓白术散和二至丸合大补阴丸加减治疗;中西医结合组两者都用。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的病情缓解率达100%,其中部分缓解率为20%,完全缓解率为80%,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不到30%,病情缓解率仅有53.1%,有5%无效率。中西医结合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68.3%。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缓解后6个月复发率为0;12个月和47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0.33%和13.3%,平均缓解期35.9个月;西医对照组6个月、12个月、47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1.8%、23.5%和35.3%,平均缓解期只有12.4个月。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本病的治疗占有明显的优势,为一种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

(四)舍病从证和舍证从病

有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疾和证是矛盾的,或者病和证的处理方法是矛盾的。此时,我们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疾病的主要方面,处理疾病与证候的关系。

1.舍病从证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症。西医常用止血药,疗效不理想,由于瘀血停滞,大便隐血持续时间长,出现吸收热,常有轻度氮质血症。西医担心再次引起出血,在治疗中一般不用泻药去清除陈旧的瘀血;根据中医辨证,认为呕血是由于胃火炽烈,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黑便是由于瘀血内滞的标志所致。临床应用二黄泻心汤或单用大黄,清胃泻火、祛瘀止血,不仅止血效果良好,而且可以缩短大便隐血时间,减少或消除因血瘀引起的发热和氮质血症。再比如,肺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肺热咳嗽哮喘,经抗感染治疗后,胸痛、咳嗽、气喘等症状减轻,肺部罗音消失,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但部分患者体温持续升高,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中医辨证属热邪久羁,耗损气阴,服用益气养阴清热方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舍证从病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异常引起,水液潴留是本病的主要病因。中医辨证施治虽然使部分症状得到缓解,但消除蛋白尿的效果甚微。通过对其病理改变的研究发现,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小球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以及纤维蛋白栓子的形成,导致肾小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所以采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通过改善微循环,软化并吸收增生性病变,开放废用的肾小球,大大提高消除蛋白尿的效果。这些患者临床上并没有血瘀证表现,但已经具有血瘀证的病理改变。另一个例子是急性泌尿道感染,表现为高热、尿频、尿急和尿痛等症状,尿液化验发现脓细胞+++,经清热利湿通淋剂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但尿液检查仍有脓细胞和细菌。此时,如果放弃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复发或转为慢性感染,建议继续进行治疗,以清除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