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发展战略的思考

二、对中医药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问题

“九五”计划期间,科技部将“新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1035工程)列为重大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建了天然药、化学药、中药制剂和中药现代化等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基地。1997年,科技部又推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选定一批中药进行重点开发,力求打入国际市场,并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此外,在国家“九五”攀登计划和“九五”攻关项目中,也对中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这一系列战略决策和行动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药现代化进程,在促进中药走向世界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认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实现了有史以来中西医结合领域这一奖项“零”的突破,也是我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大量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刊物发表,2017年,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科技论文47.2万篇,其中医学论文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截至2017年,中国发表SCI论文236.1万篇,连续第九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18.6%。

在肯定这些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潜在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可能有中药与中医分家的倾向,当中药按FDA标准化越走越远的时候,中医药基础理论还能否在这些“药”中有什么意义。不需要中医药基础理论,这些“药”不是一样能够针对西医的病起良好的治疗作用吗?如果终有一天,人家说:请不要讲什么中医药基本理论,你们的中药只要按我们的规则来研究和使用就可以了。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咱们中医药行业将是如何的尴尬。其次是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研究可能出现滞后。诚然,以中药研究(包括化学、药理、制剂、工艺、产品和市场等)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可能是目前最佳的一种选择,也许还是经过不少经验总结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不管怎么样,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这种选择有什么错误,而且事实上这一步战略决策和行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效益。问题在于中药现代产业化挤占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之后,对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投入相对显得不足,工作也显得苍白无力,有可能加剧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研究滞后的状况。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即中药现代产业化必须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不能以削弱中医药学的力量和阻碍其发展作为代价。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

“六五”计划后期和“七五”计划期间,我们对证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不少很有意义的成果,后来放弃了重点投入。此后,中药研究热潮兴起,中医研究似乎陷入反思时期。这个时期的无限制延长对中医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不能这样继续等待下去。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怀着对中医药学的历史责任感,提出一些可行的战略思路。

1.构筑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平台

科学理论应该是可持续的、动态的和永无止境的。它的生命力不断地被修饰、被发现、被创新,从一个高度到另一个高度。这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尊重,任何个人情感的东西在这里都可能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阻碍。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缓慢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历史原因,它的体系不如其他现代科学理论那样开放、宽容和创新,从而影响了它的可持续发展。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搭建一个现代化科技平台(中医药科技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首先要把中医药基础理论内容铺设上去,应用现代生物和物理技术与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观点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逐步吸收这两个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新进展,使之为我们所用,扩大和延伸联系点,最终形成中医药理论具有开放、包容、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赋予它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2.中医临床诊疗结构的现代化

中医学是一门高度临床化的学科。注重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强调从主体、短期评价、病例积累和群体总结四个方面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这就是中医的临床优势,没有这些特点,中医的疗效就无法体现。但是我们总不能用三个手指、一张嘴来诊疗疾病,这种几千年不变的情况必须改变。将什么样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和新理论应用于中医临床,不仅可以保持中医临床诊疗的原有特点和优势,而且可以逐步实现中医临床诊疗的结构现代化,从而提高中医临床诊疗的实用性、高效率和科学性。这个思路可能更加可行,而且可以很快地显示出中医药的整体疗效。

20世纪末,科技部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招标指南以及论证中的“十五”中医现代化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任务都闪耀着很多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新思维,起着非常关键的导向性作用,引起了全行业的重视。

(三)中西医结合医药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了正确的思路,还需要有适合于贯彻这些思路的一些基本条件,包括中医药本身的内部条件和中医药学发展的外部条件。

1.中西医结合医药学本身的内部基本条件

首要条件是中医药理论必须成为一个以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为发展源泉的开放性学术体系。为了确保这个学术体系永恒的中医药学本色,而不是发展起来后变质成为一个别的什么东西,因此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中医药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本质特征。

2.中西医结合医药学发展的外部基本条件

中西医结合发展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多元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培育新的学术流派。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孰重孰轻问题,这场争论并不重要,不必纠结。没有继承的创新算什么创新呢?它不可能是创新,创新本身就是站在继承的肩膀上改进,创新本身就包含了继承。所以现在,最好还是鼓励创新。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果不适时调整策略,不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开放思想,不但将可能错过发展的机会,还有可能被拉开更大距离。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需要新的战略思维,需要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岳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