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药结合研究的提出

一、病、证、药结合研究的提出

中医药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后来发展成为基础研究驱动下的“证”本质的探讨。它曾经为中医药的客观化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中医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证”本质研究逐渐暴露出“证”的不确定性、非特异性指标和标准的模糊性,使得中医的客观研究倾向于片面追求客观指标。针对这些情况,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国内学术界提出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同时,由于临床为中医的主要特点,因此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无论是辨证论治的研究,还是“证”本质研究以及病、证结合的研究,其立足点都在于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措施是临床治疗和有效药物的研究。因此,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正式提出,并逐渐被学术界认可。它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也符合现代中医药研究的趋势,是加快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病、证、药结合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及医学研究技术为手段,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疾病研究为基础,以“证”的研究为重点,以药的研究为重点,使病、证、药的研究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思路,也是一种实用的研究方法。

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需要,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同样,基础研究也离不开临床研究和药学研究的新成果。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紧密联系是中医药研究的特点,事实上,中医研究与中药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不仅仅发生在今天,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它们不同程度地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和相互融合。但这种结合不够自觉,或缺乏整体规划,或缺乏周密安排,即没有很好地集中三部分的技术力量,致使一些应用研究课题层次不高,不能及时发挥应用效果。一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学科没有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特点,而一些中药学研究课题偏重研究药物的特殊性,忽视了医药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走上了中药研究西药化的道路。因此,病、证、药结合是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学研究相结合,以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医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