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中西医结合治疗
大肠癌是起源于大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约为女性的两倍,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直肠癌和结肠癌。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超过直肠癌。临床常见血便或黏液脓血便,大便形状或习惯发生改变,腹痛,腹部包块等。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常各有其特殊性,大肠癌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较慢,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远期疗效优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但大肠癌发病率高并有连年上升趋势。中医古籍文献中无“大肠癌”这一名称,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应属中医学的“肠积”“积聚”“症瘕”“肠覃”“肠风”“脏毒”“下痢”“锁肛痔”等病的范畴。
(一)中医药配合放射治疗
根据临床观察某些中药能增加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因此放疗前辨证运用某些中药可增强放疗的疗效。例如黄芪、茯苓、女贞子、当归、三七、枸杞子等可辨证加以使用。放疗后,在运用健脾益气中药的同时,可酌加清热解毒的药物。常用健脾益气的中药有人参、白术、黄芪、党参、山药、茯苓、薏苡仁、白芍、山茱萸、莲子肉等;常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半枝莲、重楼、山豆根、白英、败酱草等。常用放疗后中医药治疗如下:
1.放射性肠炎
(1)大肠湿热证: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而不爽。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调气行血,方以芍药汤或白头翁汤加减。
(2)寒湿凝滞证:症见腹痛、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里急后重。脘胀腹满,身体困重,舌质淡,脉滑或濡,苔白腻。治以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方以胃苓汤加减。
(3)脾胃虚弱证:症见腹部疼痛,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黏液,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4)肾阳虚衰证:症见腹痛,五更泻,肠鸣,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肾固肠、收涩固脱,方以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2.放射性膀胱炎
(1)实证:症见热毒蕴结于下焦,湿热下注膀胱,损伤络脉所致,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甚则无尿,下腹痛疼,舌红苔黄腻。治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方以五苓散合小蓟饮子加减。
(2)虚证:除上述症状外,伴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淡红,苔少或滑苔。证属肝肾阴虚,湿毒内扰。治以滋阴清热,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方以方用知柏地黄汤合小蓟饮子加减。
(二)中医药配合化学治疗
中医药在化疗中使用可起到增效与减轻毒副反应的效果。化疗药毒伤及气血、脾胃、肝肾为多,常用解毒、调脾胃、补气血、养肝肾为主的方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亏虚及邪气性质加以用药,气虚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血虚可选用四物汤加减,阴虚可选用生脉散加减,阳虚可选用右归丸加减;化疗毒副作用的治疗: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组织,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常,生化不足而致血虚(类似骨髓抑制),胃失和降而引起呕吐(类似消化道反应)。
1.骨髓抑制:本病以血虚证候为主,治疗以补血为要。同时针对脾胃亏虚,予以健脾和胃为法,针对精、气、津的不足给予填精、补气、生津为治,并针对瘀血,旧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予以活血化瘀以生血。
(1)脾胃亏虚证: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腹胀,嗳气不舒,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益脾胃,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2)肾精亏虚证:证见形体消瘦,耳鸣,眩晕,眼花,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发落齿脱,手足麻木,舌嫩红少苔,脉细弱。治以补肾填精,方以河车大造丸加减。
(3)气血双亏证:证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乏力,口淡无味,食欲缺乏,动则汗出或有盗汗,舌淡,脉虚大或细弱。治以益气养血,方以八珍汤加减。
(4)津液亏虚证:证见口燥咽干,肌肤干燥,低热,汗少,小便少,大便秘结,舌红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治以生津润燥,方以增液汤加减。
(5)瘀血内阻证:证见面色晦暗,刺痛,痛处固定,低热,入夜尤甚,爪甲或肌肤有瘀点或有瘀斑,舌质紫黯,脉涩而芤。治以化瘀生血,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2.消化道反应
(1)肝气犯胃:证见呕吐吞酸,嗳气,胸胁胀痛,遇情志刺激则症状加重,舌边红,苔白腻,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以四磨汤加减。
(2)痰饮内阻:证见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弦滑。治以温化痰饮,降逆止呕,方以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3)脾胃虚弱:证见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胸脘脾闷,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治以健脾和胃止呕,方以四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4)胃阴不足:证见呕吐反复发作,呕吐物量少,或时有恶心,干呕,饥而不欲食,胃脘部嘈杂感,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治以养阴润燥,降逆止呕,方以麦门冬汤加减。
3.肝脏损害
(1)肝气郁结:证见胁肋胀痛,游走不定,每因情志变化而增重,食欲缺乏,嗳气,或伴反酸,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见发热但热势不高,胸闷纳呆,口苦,恶心欲吐,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利湿热,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3)肝络失养:证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胁肋隐痛,稍有劳累则加重,绵绵不休,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以养阴柔肝,方以一贯煎加减。
4.脱发
(1)中气不足:证见脱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缺乏,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大而无力。治以健脾益气,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2)血虚不荣:证见脱发,形瘦而面色萎黄,口唇淡白无华,手足麻木,心悸,眩晕,爪甲失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血生发,方用四物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见脱发,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寐差甚则失眠,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