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从临床医学研究开始的。总结推广中医治疗乙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急腹症的成功经验;确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针刺麻醉镇痛的成功等,都是中西医结合早期医学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

1954年,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用白虎汤加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卫生部派出两个调查组进行确认,发现其疗效确切,于是开始在全国推广此治疗方法和处方。但在推广过程中,发现其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治疗作用。中医研究院脑炎工作组的调查结果认为,一些中医忽视了“辨证论治”原则,这是他们不能取得良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们根据证候调整处方和药物,最终使许多危重病人痊愈。当时,充分肯定了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疗效,极大地激发了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医进入医院工作后,中、西医团结协作,逐步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959年以后,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和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应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人们往往以中医研究为目的,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先选择中医辨证论治,观察总结临床疗效,同时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逐步建立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为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于1958年用中药成功治愈了急性阑尾炎。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先河。同年,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于载畿的指导下,用中药治疗陈旧性及新鲜破裂的子宫外异位妊娠取得了显著疗效。他们总结了一套治疗异位妊娠的非手术方法和护理措施,改变了异位妊娠以往必须手术治疗的观点。

从1960年起,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和天津市第一、第二中心医院外科一直在开展急腹症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他们大量阅读中医药文献,认真总结和学习各地的治疗经验,制定了统一的观察方法和诊疗方案,在几个月内治疗了数百例各种急腹症。1961年至1965年,吴咸中院士领导的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小组,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肠梗阻等疾病,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急腹症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规律,以及针灸和中医药治疗急腹症的机理,总结了有价值的理论。同时,他们还通过实验方法深入研究了“通里攻下”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

天津市医院骨科以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和其学生尚天裕为首,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在传统的八种骨折复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成果的应用,总结出十种经实践证明可灵活应用于各种骨折的新技术,初步建立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骨折治疗新方法,这些方法以内因为主,以小夹板固定为特征;以手法复位和患者自觉功能锻炼为重要内容,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配合等为治则,突破了西医治疗骨折必须手术的传统观念,彻底改变了骨折治疗的学术理论。

针刺麻醉是中西医结合的伟大成就。1972年,《人民日报》首次公开报道针灸麻醉,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韩济生院士等通过动物实验首次从神经和神经化学的角度对针刺镇痛机制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针刺可以引起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释放,产生镇痛作用。随着中枢镇痛物质的不断发现,我国的针刺麻醉相关学科已处于世界科学领域的前沿。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许多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已扩展到基础研究。如20世纪50—70年代,陈可冀院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郭士魁、吴应凯、黄婉和陈在嘉等人一起,率先用压电晶体作为能量转换元件,研制了脉象仪,对中医脉象进行客观观察。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北京地区冠心病防治合作小组开展了冠心Ⅱ号方的临床试验,成为活血化瘀研究的先行者。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推动了各个学科对多种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已成为促进和繁荣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成果已被世界医学界认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介入治疗的普及和应用大大降低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然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半年内复发率和再狭窄率分别为30%~40%和20%,已成为西医面临的难题。陈可冀院士等从“血瘀证”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了经古方血府逐瘀汤改制的血府逐瘀浓缩丸改良后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预防冠状动脉PTCA术后再次狭窄。血府逐瘀浓缩丸及赤芍和川芎等中药有效部位的临床应用,使冠脉介入术(PCI)后再次狭窄的发生率下降了50%。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阴阳学说” 和“肾本质”,邝安堃是第一位开展中医实验研究的中医科学家。在“肾实质”研究过程中,沈自尹院士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内在原因,他发现了尿-17羟类固醇与肾阳虚证的内在关系,并证实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正确性,论证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必要性,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中医补肾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适应证,沈自尹院士提出的“微观辨证”新概念,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实验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阴阳、藏象、气血、经络、治则和诊法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为建立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做出了大量探索,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中药研究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成立了中药研究所,研究内容从调查中药资源、药用动物饲养、药用植物种植、中药质量鉴定、中药饮片加工以及中成药生产工艺改进,逐步向中药综合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延伸,并不断取得新进展。发现并提取抗疟新药青蒿素,成功研发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三氧化二砷,均是古代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成果,对于丰富现代医学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岳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