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
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和胆管癌,可以发生在肝胆管的任何部位,占消化道肿瘤第5~6位。本病症状不典型,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就诊时通常已处于晚期,失去最佳手术时机,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为2%~5%,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在我国,胆囊癌已居胆道恶性肿瘤的首位,起病年龄主要分布在55~65岁之间,女性比男性多3倍。Gurleyik等调查发现,胆囊癌在小于6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0.29%,在大于60岁的人群中则上升为2.56%。全世界范围内,胆囊癌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智利、墨西哥、日本等国家。美国抗癌协会研究显示,胆囊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性别与种族差异,其非西班牙语系白人的胆囊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但我国目前尚无大宗的统计资料显示胆囊癌的分布存在民族差异。胆囊癌在世界各国中几乎是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美国中白人患胆囊癌较黑人多50%。胆管癌发病的平均年龄大约为50岁,男性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1.5倍。胆管癌的发生率也有地域性分布的特点,发生率最高的是柬埔寨北部、老挝和泰国。亚洲人的发生率是白人和黑人的2倍。这种差异可能与地区分布的危险因素有关。祖国医学并没有“胆管癌”的记载,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黄疸”“积聚”“腹痛”“癥瘕”等范畴。
(一)中医药配合放射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放疗同化疗一样属驱邪治疗,而放疗本身又是一种毒邪,属热毒,易耗气伤津,故放疗后的病人常出现口渴欲饮,低热盗汗,疲倦乏力等气津两伤之象,中药的运用可有效减轻此类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有学者在放疗期间用扶正养阴汤(黄芪、党参、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白术、麦门冬、沙参、玉竹、丹参、人参、甘草等)治疗各期胆管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中医药配合化学治疗
通过扶正与祛邪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稳定或缩小肿瘤体积,维护或增强免疫重建,减轻或避免毒性反应,增强患者的反应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