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也称胃腺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侵犯胃壁不同深度和广度。癌灶局限在黏膜内或黏膜下层的称为早期胃癌,侵犯肌层以深或有转移到胃以外区域者称为进展期胃癌。在中医学中属于“反胃”“积聚”“翻胃”“胃脘痛”“伏梁”等范畴。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肺癌居各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据统计,胃癌常见发病年龄为40~60岁。该年龄段的患者约占全部胃癌发病率的三分之二。近几年,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胃癌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与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胃癌的分布有明显地域性,中国、日本、智利、欧洲均属于胃癌高发地区,而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病率最低。在我国以西北地区如甘肃省发病率最高,而中南及西南地区的发病率较低,如云南省。胃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起病隐匿。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防非常重要。纤维胃镜检查能最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获取病变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方法,X线钡餐、腹部超声、螺旋CT等检查也可及早发现。早期胃癌及时治疗可以根治,中晚期胃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一)中医药配合放射治疗
胃腺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较低,且胃黏膜和胃壁对放射线的耐受性有限,因此在胃癌的治疗中很少主要采用放射治疗,多为配合其他疗法协同应用。中医认为放射线对机体的损伤是热毒耗气伤阴,损及津液脏腑。应用中药配合放射治疗胃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由于患者体质各异,放射线作用于机体,亦会表现为“从寒而化”“从温而化”的症状,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症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方药。
2.标本兼顾,治病求本:放疗的副反应既有热盛伤筋之象,又有气血亏虚、脾胃失和、肝肾亏虚之候。临床应根据症候表现及脏腑病机确定标本缓急,决定治疗。
3.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药应在放疗前3~4天就开始服用,直到放疗结束后半年。目的在于保障放疗顺利完成,最大程度减轻毒副作用,增强疗效。
4.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放射线极易损伤胃肠黏膜,因此在放疗过程中,用药饮食须处处顾护胃气。
(二)中医药配合化学治疗
很多肿瘤患者就诊时就已经是晚期,大部分已失去了手术机会,在治疗上,以化疗方法为主。化疗的毒副作用常常使患者难以接受,以及由于严重的血象下降和消化道反应使患者中断化疗。因此,很多专家学者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医药来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
孙桂芝等针对胃癌患者不同阶段临床特点和治疗的主要环节,开展了扶正培本治则指导下的系列治法,研制出系列方药。其中针对化疗毒副反应是健脾益肾冲剂。健脾益肾方配合化疗远期疗效观察,重点随访Ⅲ期胃癌(术后)治疗1年以上患者,共观察303例,存活300例,一年生存率为99.01%,治疗三年以上者238例,存活184例,三年存活率为77.31%,治疗五年以上者191例,存活102例,五年生存率53.40%,治疗十年以上者76例,存活76例,十年存活率为47.37%。在随访的5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8.32个月。
周福生等将中医中药与动脉插管化疗结合治疗晚期胃癌,插管前,以中医药的辨证分型治疗为主,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止痛,以逍遥散加减;脾胃虚寒型,采用温中散寒、健脾温胃,以理中汤加减;瘀毒内阻型,采用解毒祛瘀、清热养阴、活血化瘀,以失笑散加减;胃热伤阴型,采用清热解毒或养阴清热,以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减;痰气凝结型,采用化痰散结,温化中焦,以开郁二陈汤加减;气血双亏型,采用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以十全大补汤加减。经腹腔动脉和胃左动脉灌注5-FU 1.5~2.0 g,PDD 60~80 mg,MMC 10 mg后,出现消化道反应大者,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法,以姜竹茹、姜半夏、砂仁、猪苓、茯苓、广陈皮、吴茱萸、川连、旋覆花、代赭石、炒白芍、炙甘草、丁香、焦神曲等;化疗后再以滋补肝肾、健脾和胃、温补气血、清热解毒为治则,结果180例晚期胃癌患者,总有效率为93.3%,半年生存率为92%,1年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85%,3年生存率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