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阴阳学说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它贯穿于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始终。用现代科学方法,国内外学者对阴阳学说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研究方法和思路方面,从过去对文献的描述和整理,深入到对中医阴阳学说核心的客观科学论述,如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观,通过阐明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动态平衡,机体功能和形态的关系,人体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阴阳学说的本质。

(一)用对立统一观探讨阴阳学说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主要特征。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阴阳的对立和互根以及阴阳的消长和转化。对立统一是阴阳的核心,是中西医结合研究阴阳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是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本质的突破口。平衡观、应激论、生物钟、环核苷酸、核酸、细胞膜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阴阳离子、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等现代医学科学都包含着平衡协调、拮抗对立及相互转化的思想,和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对立统一与平衡协调方面,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探索阴阳学说的本质,使之客观化。

现代医学的平衡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许多对立统一的对偶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例如吸气和呼气、降压和升压、神经抑制和兴奋、合成和分解代谢以及内分泌系统反馈和负反馈。它们处于相对动态的平衡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身体就会产生疾病。例如,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协同作用和相互拮抗,随着机体的活动相应地调节心脏的舒张和收缩活动。同样,呼吸中枢包括呼气中枢和吸气中枢,两个神经中枢之间相互拮抗、互相协调,每个中枢内的各个神经元在功能上彼此联系,互相协同,既对立又抑制。吸气中枢短暂兴奋后,其兴奋性降低,则呼气中枢兴奋;反之,呼气中枢短暂兴奋后,其兴奋性降低,则吸气中枢兴奋,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呼吸周期。现代医学的双重平衡理论和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都强调人体各个层次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以达到人体的平衡,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另外,还可以从化学平衡和蛋白质活动状态的相对平衡两个方面来探索阴阳学说,在分子水平上统一中、西医学的基本观点。

例如,中医认识到脏腑和气血等生理功能随着昼夜和四季阴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和其他生物体随着自然界时空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实验证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图、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昼夜节律变化。因此,从生物节律上也可以探讨阴阳的变化规律。此外,从神经体液系统、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均可阐发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及调节规律。

(二)研究阴阳相互对立的物质基础

阴阳是自然界中某些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总和,具有对立统一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和研究阴阳对立的物质基础,探究阴阳的本质。

1.从分子生物学探讨阴阳本质

(1)阴阳和环核苷酸

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是一对环核苷酸,在体内具有协同和拮抗的生理作用。这与阴阳学说的对立、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规律相似。环磷酸腺苷能抑制细胞增殖和分裂,环磷酸鸟苷能促进细胞增殖和分裂;环磷酸腺苷能促进心肌收缩,环磷酸鸟苷则减少胎儿心跳。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的浓度此消彼长,例如,当异丙肾上腺素加强心肌收缩时,心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增加,环磷酸鸟苷减少;当乙酰胆碱减弱心肌收缩时,环磷酸腺苷减少,环磷酸鸟苷则增加。有学者观察发现,阳虚组大鼠血浆中环磷酸腺苷含量降低,环磷酸鸟苷含量升高,阴虚组则相反。是否可以认为环磷酸腺苷相当于“阳”,而环磷酸鸟苷相当于“阴”,能否将环核苷酸看作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阴阳与核酸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甲状腺素加利舍平制作的“阴虚”模型小鼠肝、脾组织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合成明显增加,滋阴中药治疗后,肝、脾核酸含量明显降低;而氢化可的松注射组小鼠肝脏和脾脏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显著降低,补阳药治疗后肝脾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明显降低。核酸代谢似乎是探索阴阳物质基础和调节的途径之一。

2.细胞膜结构与阴阳本质

外为阳、内为阴的阴阳学说与细胞膜系统结构关系密切,如细胞膜在外,在表,属于阳;细胞在内,在里,属于阴。细胞内的内质网通过高尔基体分泌的颗粒物附着在细胞膜上,类似于从阴到阳的转变;细胞膜通过吞噬作用将物质传递给细胞,再重新连接内质网,实现从阳到阴的转变。

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也可能与阴阳属性有关。如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被激活时,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增加,人体处于兴奋和亢奋状态时,便是阳;但当乙酰胆碱M受体被激活时,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鸟苷增加,此时对机体有缓解和抑制作用。

3.从自主神经和能量代谢探讨阴阳本质

肾阴和肾阳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两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来调节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如肾阴不足,可引起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脉细数等,这和交感神经的肾上腺素功能亢进症相当一致;肾阳虚的症状,如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脉迟缓等,类似于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交感神经功能减退的症状。这些生化指标反映了肾阴和肾阳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滋补肾阴中药能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温补肾阳药能改善系统局部衰退状态,从而调节机体功能,达到阴阳平衡。

4.从能量代谢探讨阴阳本质

能量代谢通常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储蓄利用。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机体的能量代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常发生变化。阳虚证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嗜卧懒动等症,阴虚多五心烦热、消瘦,可设想与能量代谢水平有关。有研究表明,阳虚能量代谢水平低下,而阴虚能量代谢水平偏高。

5.从阴阳离子平衡探讨阴阳本质

人体内的阴阳离子也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体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总当量相等,都是155 mg/L,以此来保持电中性,如果平衡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这和中医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及“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观点有着非常相似的科学内涵。因此,阴阳学说和阴阳离子的关系可以尽可能深入地探讨和客观化。

6.从酸碱平衡探讨阴阳本质

在正常生活中,生物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和比例始终保持不变,体液的酸强度始终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如果酸的产生速度超过了肺或肾的维持能力,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血液氢离子浓度升高,pH值降低,当pH值低于7.35,酸中毒就会发生,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相反,体内碱性物质过多,当pH值高于7.45,就会出现碱中毒。酸中毒和碱中毒是否与阴平阳秘、阴阳互根和互相制约等理论联系,探讨阴阳学说的实质。

(三)从人体生理功能及物质基础方面探讨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认为,“阳”代表功能,“阴”代表物质基础。阴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它高度概括了阴阳互根和互用的关系。所以,可从机体生理功能及产生这些功能的物质基础上探讨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和此消彼长、互相转化的关系。例如,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和免疫细胞,其有形可见,如T细胞,可看作是“阴”;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是无形的,可看作是“阳”。阴阳互根和互用的理论或许可以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来解释。还有如B细胞和体液免疫、胃动素和胃肠动力、胃泌素和消化道内分泌功能、肝细胞线粒体和能量代谢、性激素和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基因和遗传疾病等物质及其生理功能的互相作用,它们都体现了代表物质的“阴”与代表功能的“阳”的互根互用关系,据此阐发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现代阴阳学说的研究取得了可贵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通过大量的研究,虽然我们已经发现了阴虚阳虚本质的某些现代医学指标,但在阴阳学说中对阴阳本质的解释还不够全面。例如,以环磷酸腺苷代表“阳”,以环磷酸鸟苷代表“阴”,用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代表阴阳的物质基础,这显然太简单了。要探讨阴阳学说的本质,不仅仅要对一种或几种生化或化学物质进行总结,重要的是找出免疫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器官和组织的一些有规律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解释阴阳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为用、互相转化和互相制约的整体调节关系,即中医学“阴平阳秘”和“阴阳离决”的科学性。所以,对阴阳本质的认识应该拓宽,不但要包括形态和功能的规律性变化及其调控机理,而且还包括各种指标变化的综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