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主要成果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工作不仅在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领域得到广泛开展,而且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例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月经不调、病毒性肺炎、肛门直肠疾病、骨折、中小型烧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某些急腹症的治疗中,传统的治疗原则发生了变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使部分患者免于手术治疗,减少了并发症和副作用。治疗内科急症,如心肌梗死、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和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亦有良好的效果。在治疗骨折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复位固定方法,能缩短固定时间,促进功能恢复,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
中西医结合也注重非创伤性治疗疾病。西医的一些诊疗方法与气功、针灸和推拿相结合,以其无损伤、简便和有效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气功治疗高血压、针灸治疗神经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以及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临床观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和针灸麻醉学等一些新学科已经建立或正在酝酿之中。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除了自身的实践,还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突破了统一论,将中西医结合视为一种创新,在中、西医学发展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
从华佗和关羽刮骨疗伤以来,中西医结合一直在进行,只不过在近四十年才开始系统化地结合。因为此时的西医和中医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外科和肿瘤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爆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国开展了一场震撼天地的防控疫情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做出了重要指导和科学决策。中医药的介入,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的治愈率和防治能力,有效地缓解了治疗的困境,加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截至2020年2月17日,中医诊疗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60107例,占诊疗总数的85.2%。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结合的卫生机制体系,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在抗击疫情中独特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给了中医药工作者一个展示技能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中医能否有效应对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一个重大考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专家齐聚武汉,共同探索古方。他们将《伤寒杂病论》中的传统经方及其他传统抗瘟疫的经方与当前疫情相结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识到古方的新用途,开发出临床疗效十分显著的“清肺排毒汤”和“肺炎1号”。此外,当地中医专家还配合针灸和八段锦,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感染率和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优势在武汉等地的出现,是中医学在新时期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也是新时期中医学继承与创新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中西医结合是打赢防疫战争的重要武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言,中国人有中医和西医两套卫生保障体系来维护生命健康,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在党的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室为基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系统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已达597家,病床超过10万张,部分医院已成为“三级甲等医院”,服务患者超过6600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SARS、甲型流感和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和肿瘤等慢性疾病防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北京、上海、同济和中山等医科大学,设立有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二)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
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得到一定发展,20个中西医结合重点基础学科和5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被选为重点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8所高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被教育部列入重点学科;共有48所高等学校设立中西医结合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开展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45所和18所高等学校分别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设立了35个博士点和137个硕士点。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中医药大学开设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双学位课程。据统计,从1958年到2000年底,全国共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7.8万余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
(三)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丰硕
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如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促进了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重视和称赞。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血液病、妇科、内科、眼科和皮肤科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可喜成果。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腹症的综合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烧伤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个、二等奖61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个。
(四)中西医结合新药不断研制成功
在中药材研究、炮制研究、单味有效成分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和配伍机理研究、中药剂型改革和新制剂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公认的科学成果,如从青黛中提取的抗白血病新药靛玉红,治疗慢性肝功能不全的新药联苯双酯,从川芎嗪的活血化瘀功能研究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川芎嗪,由中药青蒿治疗疟疾,研制成功世界著名的抗恶性疟新药青蒿素等。
(五)出版中西医结合专著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学科专著陆续出版,反映了我国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在理论和临床上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西医专家和学者,汇编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的专著,编写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包括《虚证研究》和《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等,该系列丛书不仅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有利于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也有利于中医药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融合。
(六)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不断发展
自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分会在各地纷纷设立。根据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的划分,成立了具有多种专业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多种中西医结合学术期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蓬勃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活跃,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