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学差异比较
在临床治疗中,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超出了细胞病理学的范畴。例如,俄罗斯学者伊万·巴甫洛夫研究了高级神经活动,提出了大脑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加拿大学者塞里斯研究了内分泌机制,认识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应激性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应激学说”等。所有这些理论都试图从整个环节的层面来理解更广泛的疾病机理,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向分子病理学发展的细胞病理学理论。今天,虽然临床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手段也越来越多。认真研究大多数医生在疾病诊治中的主导思想,基本上还是遵循原子化、分析还原的途径,找出病原物质及组织细胞和分子在体内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损伤,从而阐明治疗措施中细胞分子的病理机制和发展趋势,努力消除病因侵袭,防止组织细胞的损伤,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恢复细胞和分子的正常功能。这就是医生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疗法中所追求的。此外,目前大多数医生所采用的临床治愈标准基于病理组织细胞的恢复。如果我们进一步要求协调人体复杂巨系统的各个方面,全面获得身心健康,这仍然是目前医学所研究的目标。当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对于传染病等外源性疾病,我们可以识别和控制致病因素,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传染源,促进受损组织细胞的恢复,基本控制甚至消灭了几千年来肆虐人类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内源性代谢疾病已成为更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面对这些新形势,我国医学显然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理念和成果,有必要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以解决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迫切希望病理学和临床医学走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即“谨察阴阳之所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如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气功、推拿和按摩等,还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表病治表,里病治里或表里同治等,但都遵循上述原则。这些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纠正人体阴阳失衡,有序重建阴阳平衡与脏腑的关系。这样,人体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将得到恢复,身体将逐渐从病理功能状态转变为健康正常的功能状态。
中医的思想方法里很重视从对立统一方面来理解问题,病理学上除阴阳之外又有正邪对立的观念,以正邪交争来认识疾病的过程。所谓“正”是代表健康的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等,“邪”是代表侵害人体的内外致病因素。邪盛正虚则病,正盛邪退则复安,上面讲到人体的虚实,也是从正邪双方的消长而言的,正气衰则虚、邪气盛则实。故中医治疗上又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正和邪是互相联系和作用着的矛盾统一体,正气不足固可成虚,邪盛伤正也可致虚,邪气盛固可成实,而正虚不能托邪外出也可致实。而且,邪与正、虚与实常常可以互相混合在一起,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治疗上,虚证虽以扶正为主,但若邪留不去而伤正的虚证,也注意到祛邪才足以安正,实证虽应以祛邪为主,但若正虚而无力祛邪而成实者,也要注意到扶正才足以祛邪外出。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病时刻要兼顾的两个方面,但何者为主次,及先后次序、轻重缓急,都全视当时的正邪双方的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而定。所以用心注意病理功能态的运动变化,这是医生识别病情考虑治疗方案的根据。不能刻舟求剑,无视病情变化而施以统一的处方去治疗变化着的病症。辨证论治的大法可以规范化,而在具体的临床实践和立方遣药中却又要随情况变化而变化,这也是中医的可贵特色之一。
(岳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