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有无新的理论突破和可标志的重大历史性成果?

对20世纪中西医结合医药学有无新理论突破的回答,几乎是否定的。因为在该世纪,连像明末清初温病学说这样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流派都没有出现,所以也就说不上有什么理论的突破了。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西医药学进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受到轻视和排挤;二是清末政治的腐败和科技的落后;三是民国时期的战乱和反动政府对中医的扼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显著成就。如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原理以及青蒿素治疗疟疾等。这些成果大多属于临床应用领域,暂时不能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飞跃。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试图揭示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基本上局限于中医学领域。与当代世界前沿学科的科技成果相比,它们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推动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跨入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医药学有无出现重大理论飞跃的征兆?

只有中医药基本理论的飞跃才真正是中西医结合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性标志,这应当是共识。实际上国家也非常重视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同时中医药行业也迫切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20世纪下半叶中医药学的重大成果虽然没有导致基础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但却为21世纪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蓄积了促使中医药理论飞跃的原动力。中医理论能否在21世纪实现质的飞跃?正确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新世纪发展战略。

(三)我们离世界有多远?

在生产、贸易、金融和科技全球化的当代世界,谁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距离世界发展的前沿还有多远。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喊口号,走向世界或世界向我们走来。问题是,既然我们想走向世界,就有必要更清醒地估计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个问题,这里暂时把中医药学作为中国科技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认识。以下引用1999年9月16日《科技日报》的一组资料来帮助了解我们的差距。

1.有一位博士在海外留学十多年,回国后发现他的师弟和师妹还在做他出国时的题目,导师的研究方向根本没有改变,而同一课题的国际研究已经更新了4次。

2.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属于前沿的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到美国后才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于前沿,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了。

3.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每年收录科技论文60多万篇,1989年至1995年间,被SCI收录的我国科学家论文数约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美国论文数是我们的32倍,英国和日本是我们的7倍,印度是我们的1.8倍。按论文引用率排名,我国处在世界第65位;1990年至2000年,SCI定期公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篇论文已有几千篇,却没有一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内至少获得一个诺贝尔奖的国家有:苏联用了39年,捷克用了41年,波兰用了46年,巴基斯坦用了29年,印度用了30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的时候,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好像还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的努力。

虽然,以上资料不一定能代表中国科技的全貌,但仍然可以作为重要参考。至于中医药本身,总体情况是: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中药只占有3%的份额;大多数发达国家允许针灸医师开业,但不论在诊所还是在商店里,针灸针几乎都是日本或韩国产品;而允许中医师正式开业的国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无论是我们走向世界还是世界走向我们,都还有很艰苦和很长期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