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与治法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治则治法属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范畴,同时又直接指导临床实践。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扶正固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和活血化瘀等许多有效的治疗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其应用价值。但它们的本质和作用环节及方式等应该有客观的阐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及清热解毒等治法上,运用多学科手段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果不仅对临床正确运用治则治法提高疗效,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广泛深入开展中医治则治法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现重点探讨活血化瘀法和扶正固本法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活血化瘀法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活血化瘀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法之一,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中属消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中,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受到普遍和高度重视,研究者采用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分子生物学及药理学等方法探讨对部分客观指标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心脑血管病血瘀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率、降低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微循环、保护心肌细胞膜完整性。作用机理可能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增加纤溶酶活性、调节血液黏度和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栓溶解、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中西医结合在活血化瘀和血瘀证的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成果,研究思路开阔,方法手段多样,概括如下。
1.活血化瘀法结合血瘀证的研究
活血化瘀法与血瘀证的研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活血化瘀法的作用对象是血瘀证,因此,法以证为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印证。血瘀证是指心脏、血管和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组织学、生理学、生物生化和生物物理学变化,使血液流动变慢甚至停滞,或者流出到血管外的血液产生瘀血,使血液从动态变成静态。显示出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微循环紊乱、血小板释放功能亢进或聚集增加,血流动力学障碍,病理切片有瘀血表现及血管阴虚等,提示血液有变浓、变黏、变稠,提示血液瘀滞、血流不畅或停运、血液循环紊乱。这些客观指标给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及该法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血瘀动物模型的研制也为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活血化瘀法对上述各客观指标的影响,对病理变化的改善以及模型动物的反证,阐明活血化瘀法的作用机制。大量研究结果证明,活血化瘀法对临床多种疾病血瘀型者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瘀动物模型浓、黏、聚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为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提供了客观依据,并为进一步探讨治法奠定了基础。
2.活血-畅通血流-改善血液循环
活血即畅通血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循环主要是通过改善心脏、血管和血液三方面来实现,这也是活血化瘀法研究的重点所在。研究思路可概括为:①观察活血化瘀法对微循环的影响。活血化瘀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血瘀高发疾病等,观察甲皱微循环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治疗前后球结膜及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变,证明改善微循环,保证组织的血液灌注是活血化瘀法的作用机理之一。②观察活血化瘀法对血管的影响。结果显示,许多药物可直接或间接扩张冠状动脉、脑血管和四肢血管,减少总外周阻力,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加心肌血流量。另外,还可以调节紊乱的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发现,破血药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比活血药强。当归通过刺激胆碱能受体和组织胺受体扩张血管,也有许多活血化瘀药扩张血管作用的环节及途径尚不十分清楚,有待今后研究。③观察活血化瘀法对心脏的作用,发现活血化瘀药具有恢复心脏功能的作用,如增强心脏的冠脉流量,对抗心肌缺血,因此活血化瘀法是冠心病常用的治法,据此法拟定的协定方冠心Ⅱ号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3.活血化瘀-消散瘀滞-防治血栓形成,修复组织器官
化瘀即消散瘀滞,防治血栓形成,修复组织器官。血栓是指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沉析和凝固形成的固体物质。与中医瘀血含义有相似之处。临床实践业已证明,活血化瘀法对瘀血有消散吸收效果。实验还发现,活血化瘀中药对红细胞凝聚素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较大影响,如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降低纤维蛋白酶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活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继而降低血液流动的凝固性,表明具有溶栓或抗血栓作用并可达到修复组织器官的目的。如有实验表明,活血化瘀药可使实验性心肌梗死区的修复过程加快,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快速清除心肌坏死物质,促进心肌细胞再生。
4.活血化瘀调节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临床上常用活血化瘀药降血脂,其作用机制值得探讨。因为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输送各种代谢物质,保证人体的正常代谢。所以,可观察活血化瘀法对代谢的正常进行,可观察活血化瘀法对代谢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证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显著调节结缔组织的代谢。主要机理可能是保证血液循环正常,抑制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的细胞增殖,以及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活血化瘀与免疫之间的复杂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5.活血化瘀与抗炎镇痛
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止痛抗炎,有效方剂如少腹逐瘀汤、失笑散、宫外孕方等,这一作用为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而“不通”主要是气血阻滞不通。活血化瘀法的主要作用是畅通血流、消散淤滞。因此可从根本上治疗痛证。其作用原理主要基于改善血液循环,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供应。活血化瘀镇痛机制的其他环节尚待进一步研究。
6.活血化瘀法和活血化瘀中药的临床研究
活血化瘀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学研究和活血化瘀法的临床研究,也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几十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围绕这一内容开展了多学科、多指标、多层次的研究,对活血化瘀药有效成分的主要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以丹参、三七、川芎等为代表,取得了较大成绩。而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在国内外更是蓬勃开展,通过观察活血化瘀法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免疫性疾病、肿瘤、损伤性疾病、急腹症、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及口腔、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将观察临床疗效和研究作用机理相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具体研究方法将在中药及临床部分讨论,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扶正固本法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扶正固本是中医学主要治疗法则之一,属八法的补法,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适用于各种本虚之病证,包括恶性肿瘤等疑难病证,中医的“扶正”就是扶助正气,不同的虚证采用不同的补益治法,如针对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和血虚证分别运用补阴、补阳、补气和补血法,以调整脏腑生理功能,增强机体防病能力。“固本” 就是运用补益强本的方药巩固机体固有的抗病能力,主要是培补脾肾、益气健脾以增强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祛除致病因素,促进机体生理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扶正固本法的基本功能是调养明阳、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三个方面。在肯定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对扶正固本法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该法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以及对细胞内环核苷酸的调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就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一探讨。
1.扶正固本法与虚证结合
扶正固本法的作用点是“正”与“本”,主要用于正气虚为主的多种疾病。因此,扶正固本法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虚”证,即阴、阳、气、血及脾肾虚损,是以虚证为前提,虚证通过治法反证,方能使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性,而扶正固本法也是通过对不同系统疾病属正虚的治疗及虚证动物模型的作用研究,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因此,法与证二者始终是密切结合,互为依托的。虚证主要指气、血、阴、阳虚损,具体来说,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病证。这些均是扶正固本法的研究对象。有关虚证的研究报道屡见于各刊物,并制定了虚证辨证标准,研究发现,虚证存在多系统指标的改变,包括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体液及能量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可观察扶正固中法治疗虚证前后诸指标的变化以阐明其作用环节、途径及作用方式。又如阳虚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机能亢进,交感神经活动偏于低下,体内代谢水平明显降低,甲状腺功能低下,血浆cGMP升高,及cAMP/cCMP值下降,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改变,可将温阳法用于该证中,观察各客观指标的变化,进而说明温阳法的作用原理。由于虚证范围较广,包括一切正气虚损的病证,扶正固本法可视具体情况分为健脾益气法、补血滋阴法、温肾补阳法、滋补肝肾法、健脾补肾法及养阴生津法等常用治法,分别进行作用机制研究,从全方位阐明扶正固本法的原理,寻找相对特异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准确运用扶正固本法提供依据,并推动治则治法的发展。
2.扶正固本法与藏象实质结合且尤重脾、肾
人体健康的正气来源于脏腑生化,尤其是与脾、肾的生化密切相关。脾肾的强弱决定正气的兴衰。健脾补肾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扶正目的。故脾肾是扶正固本法的关键所在。因此,扶正固本法应该与藏象实质的研究紧密结合。在藏象实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扶正固本法的现代研究,全面认识本法对脏腑功能调节的内在机制,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几十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中医藏象学说从多方位开展了研究,从客观上认识了藏象生理功能及内在联系,例如,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心气虚证,则以左室功能不全作为诊断心气虚证的实验室参考指标。对肺气也从免疫、肺功能、血流动力学、自主神经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而藏象研究中尤为突出的是脾、肾的研究,通过大量广泛而较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加深了对先后天之本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扶正固本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消化功能减弱,包括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和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功能紊乱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为健脾益气法提供了观测指标和前提条件。而肾本质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其中肾阳虚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又为温补肾阳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补肾法的研究较为活跃,临床和基础的研究都有较大进展。临床上将补肾法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科及肿瘤等多种疾病和延缓衰老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在总结疗效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多指标全面探讨其治愈原理。而补肾法的实验研究也涉及多系统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通过补肾法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提示补肾方法可能通过增加神经内分泌的兴奋性来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挥“肾”的正常抗病效果。
3.扶正固本法与促进或调节免疫功能
中医“证”的范畴比较广泛,可以根据辨证分为多种证型。但在中医学,虚证和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扶正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免疫调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体虚易感冒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而益气固表名方玉屏风散具有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防御能力的作用,在防治体虚感冒上有较显著的疗效。实验也证明,扶正固本中药可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抗菌能力,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大部分扶正方药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在扶正固本与免疫功能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为癌症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措施,为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这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4.扶正固本法与调节内分泌功能
临床实践表明,许多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疾病经扶正固本法治疗后取得显著疗效,因而推断扶正固本法的作用机制之一可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达到。实验证明,补肾药可纠正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紊乱。例如,以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为轴心,可使已经增生或已经萎缩的垂体恢复正常,保护肾上腺免受外源性激素反馈抑制作用,使肾上腺组织形态恢复正常,肾上腺具有皮质类固醇的作用,调节和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补肾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卵巢功能调节关系密切,说明补肾药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兴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以调节和改善内分泌系统。
5.扶正固本法调节心血管系统和造血系统功能
有些扶正固本方剂能改善心功能低下和循环血容量不足,如生脉散能调节心血管功能,具有强心、升高血压和抗休克作用。如人参对心血管病有较好的作用,其对心肌和血管作用表现为小剂量兴奋,使减弱的心肌收缩力加强,大剂量则呈抑制。某些温阳药具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血循环和强心的作用。血虚证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扶正类中药可促进和改善造血功能,比如升高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肿瘤患者在进行放、化疗时,辅以扶正中药治疗,可不同程度地对抗其毒副作用,使白细胞不致下降或下降幅度减小。但扶正药可以产生这些作用,其内在环节及基础有待深入,需要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从分子、基因水平揭示。
6.扶正固本法与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健脾补肾法是扶正固本法则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治法,研究者在这方面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工作。实验证明,健脾补肾法可增加肠道张力,有利于乳糜的吸收。还能通过调节植自主经功能影响消化道功能如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和胃肠功能障碍,但作用原理的研究有待深入。
除此之外,可通过观察扶正药物对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能量代谢、肿瘤、防衰抗衰等方面的作用,全面认识其作用原理。总之,扶正固本法则范围较广,涉及病种、指标较多,目前的研究面铺得较宽,但研究深度还不够,有待加强。可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等从分子、基因水平揭示扶正固本法作用的基础,从更高深层次上阐明扶正固本法则的作用机制。
(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