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设计要点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设计要点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项目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内容:立题依据,明确临床研究目的,制定临床研究方案,确定适宜的受试对象,确定干预措施,及其对照、有效和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及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等。

(一)立题依据要充分

临床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立题是否充分,应说明研究的临床价值问题。立题开始,就要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和系统综述,找出临床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说明其优势和临床研究的科学价值。

(二)研究目的明确

临床研究的目的应根据整个临床研究计划来确定。首先,应明确这项临床研究所处的临床研究阶段,是探索性研究或证实性研究。不同阶段的临床研究目的不同。其次,应该充分评估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提供的数据,并确定下一个临床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以确保临床研究之间合理和有序的衔接。试验目的是设计和制定临床研究方案的前提。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目的应该具体、可行,符合临床实际,突出中医临床的优势和特点。研究目的应根据干预措施的功能主治和作用特点,参考以往的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反映干预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干预措施功能主治的表达应根据干预措施临床效果的特点制定,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中医证候作为临床适应证;二是以现代医学疾病与中医证候相结合作为临床适应证;三是仅以现代医学疾病作为临床适应证。目前,中医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病证结合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确定中医药的作用和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主线。

(三)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表1 研究问题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

在中医临床研究中,要注意中医药的特点和临床研究中需要回答的问题。适合西医的RCT模式不能简单照搬到中医临床研究中去。科学假设的确立和研究目标的确定是制定研究方案的前提。对于中医综合干预措施的评估,可参考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综合干预措施评估指南。建议采用分阶段的方法:

1.解释性随机对照设计

有关中医药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问题,可参考解释性随机对照设计(eRCT)。这些研究的特征是高度选择的同质人群、标准化干预、安慰剂对照,采用双盲或双盲双模拟设计的试验。

2.pRCT

要回答有关中医干预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的问题,可以参考pRCT。

3.个体化治疗

在前期研究阶段,回答有关中医药疗效的问题时,可以考虑个体化治疗等研究,如观察性研究和病例系列研究。

4.标准化治疗

如果先前研究的数据显示有显著的益处,后续研究可以使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固定处方治疗。

5.其他研究方法

其他问题的解决可能不需要RCT,可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四)受试者确定

受试者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试验的目的。选择受试者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临床研究,建立正确的病证诊断标准是保证样本同质化的关键,尤其是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目标适应证(包括现代医学疾病和中医证候)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是试验设计的关键。其中,诊断标准应为正确诊断一种疾病或证候的现行公认标准,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或中医辨证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是选择可能获得研究结果的受试者,排除可能混淆结果的受试者及可能处于高风险的受试者(伦理考虑)。

(五)样本量估计

样本量估计是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每项临床试验所需的最小样本数量应符合统计学要求,以确保试验目的得到可靠的回答。临床研究初期的探索性研究无需样本量计算。样本量通常是根据主要结果指标,即疗效和/或安全终点来确定,并应考虑试验设计的类型、比较类型、检验假设、Ⅰ类和Ⅱ类错误参数等。

(六)干预方案确定

在临床研究计划中应制定干预措施,包括干预方案、剂量、实施方式、疗程、联合治疗规定等。中药临床试验的干预剂量通常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或以往的研究确定。安全性也是干预剂量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干预措施的特点确定疗程。合并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联合治疗。合并治疗应事先规定,否则将严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

(七)对照组选择

对照组的设定须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不是所有的临床研究都需要设置对照组。如无对照组的观察性研究,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征,并描述和分析结果。然而,在疗效评价的比较研究中,有必要设计一个对照组来比较研究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在等效性试验中,中药治疗可与标准西药治疗或其他中药治疗相比较。在剂量效应研究中,采用不同剂量作为对照。在研究中药的确切疗效时,可以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获得中药治疗效果的基线测量数据,然后通过随后的比较,评价阳性干预是否优于其他治疗措施。安慰剂对照组的选择应谨慎,选择标准取决于整个研究的设计是否正确,是pRCT还是eRCT。前者的目的是提供更接近临床实际情况的综合治疗效果,需要与目前最好的常规治疗进行比较,以便临床医生做出决策。后者的目的是评估除了安慰剂效应之外的干预的特定疗效。如果安慰剂的使用和设置是不合理的,这项研究将受到质疑。

(八)结局和指标确定

效应观察和评价指标包括有效性评价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指标。有效性指标是反映干预对受试者有效性的主要观察和评价工具,包括疗效指标及其判断标准。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疗效评价主要包括疾病疗效评价和中医证候改善评价。可以根据试验目的选择公认的临床终点指标、患者相关结局指标或替代指标,或其他合适的指标。对于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临床试验应采用具有科学性、信度和效度检验的中医症状量表。

安全性指标的观察和评价应根据药物或治疗的目标适应证、受试者的特点、治疗过程、干预途径、已知的毒性靶器官和以往的临床应用经验设计,并应有足够的暴露时间和病例数来评价安全性。根据临床试验的目的,安全性指标也可作为主要效应指标。

(九)患者的随访

中医药在长期疗效和促进健康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足够长的随访时间可以更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根据药物或中医疗法的特点和试验目的,设计随访的时限、频率和间隔时间。如果随访的目的是观察疗效的稳定性和复发情况,则观察临床疗效为痊愈和/或显效的病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