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鼻咽癌中西医结合治疗

鼻咽癌是来源于鼻咽部上皮的恶性肿瘤,素有“广东瘤”之称,世界上80%的鼻咽癌发生在我国,其确诊依赖病理诊断。无论在高发区和低发区,鼻咽癌均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绝大部分。由于鼻咽癌病变部位较隐蔽,古代缺乏必要的器械进行检查,因此没有专门的病名及论述,但古代医著在“失荣”“瘰疬”“石上疽”等病证中有类似鼻咽癌常见症状的描述。

鼻咽癌是一种地区分布极不均衡的肿瘤,可见于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鼻咽癌的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而在我国,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八位,主要多见于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省,特别是广东的中部和西部的肇庆、佛山和广州地区更高。无论在高发区或低发区,男性鼻咽癌的发病率均超过女性,男女之比为2~3∶1,40~60岁为高发年龄组。临床根据病史和症状、血清学检测、X线检查、B超、CT、MRI检查以及鼻咽光导纤维镜检查等可确诊。鼻咽癌首选放射治疗,并配合化疗、中医中药及免疫治疗以防止远处转移,提高放疗敏感性及减低放疗并发症。

(一)中医药配合放射治疗

由于放射治疗射线辐射损伤,因此不少患者在放疗的同时及放疗后出现口干、鼻咽部干燥难忍、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口腔溃烂,照射区皮肤出现水泡、糜烂、渗液、溃疡,疲乏虚汗,食欲不振,心慌气短和腰酸腿软等诸多放疗近期不良反应,有的不得不中断放疗或者减少放射总剂量,从而影响疗效和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鼻咽放疗的近期不良反应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邪”“热毒”,治疗仍以清热凉血,解毒养阴为主,根据病症及部位不同,辨证施治。

1.放疗近期不良反应的中医药防治

(1)口腔、咽及鼻黏膜的放射反应

临床表现:症见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甚则出血,舌体生疮,咽喉肿痛,口舌干燥,吞咽困难,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辨证:火热灼肺,肺肾阴虚。

治则:清热宣肺,凉血育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

药物:水牛角30 g(先煎)、生地20 g、玄参15 g、竹叶心10 g、麦门冬15 g、丹参15 g、黄连6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

加减:由于口腔溃疡,影响进食,可用五汁饮频频呷吸: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头痛加白芷、羌活、川芎各10 g;发烧加青蒿10 g(后下)、黄芩、连翘各10 g,腹胀加大腹皮、厚朴各15 g,砂仁10 g(后下);食欲缺乏加谷麦芽、山楂、山药各15 g;恶心呕吐加陈皮6 g、法夏12 g、砂仁10 g(后下);口干咽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各10 g;便秘加瓜蒌仁、牛蒡子、枳实各15 g,便溏加薏米30 g,山药、扁豆各15 g,气虚乏力、腰酸腿软加黄芪、枸杞子各15 g;鼻衄加仙鹤草、紫珠草各15 g。

(2)放射性皮炎

临床表现:症见皮肤红肿热痛,进而脱皮屑、脱皮毛,阵阵发痒,此为干性皮炎;肿痛潮红,皮肤破损,渗出大量黄色液体,为湿性皮炎,伴口渴唇燥,发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腻,脉数。

中医辨证:热伤肺卫,气阴两伤。

治则:辛凉宣肺、苦甘养阴。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药物:牛蒡子15 g、薄荷6 g(后下)、连翘10 g、栀子10 g、牡丹皮12 g、石斛15 g、玄参10 g、夏枯草12 g、黄芩6 g、蛇舌草15 g、石膏30 g(先煎)。

加减:口干咽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各10 g;便秘加瓜蒌仁10 g、牛蒡子15 g、枳实10 g;皮肤溃疡,外涂碧玉散:滑石30 g、甘草6 g、青黛10 g。

(3)放射性骨髓抑制

临床表现:症见疲乏虚汗,食欲不振,心慌气短,腰酸腿软,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中医辨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治则:补气养血,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熟地黄25 g,山茱萸、山药各12 g,泽泻、茯苓、丹皮各9 g,黄精、补骨脂各15 g。

加减:口干甚,大便干结者,加玄参20 g,麦门冬15 g;胃脘不适,胃纳欠佳者,选加砂仁(后下)6 g,佛手花10 g,神曲15 g,谷芽30 g;耳鸣目眩,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加鳖甲、龟板各30 g(先煎),旱莲草15 g。白细胞偏低加党参、黄芪各30 g;红细胞偏低加熟地、白芍、川芎各15 g;血小板偏低加花生衣5 g、石韦15 g。

2.放疗远期不良反应的中医药防治

鼻咽癌放射剂量一般都较高,放射面积也较大,因此易造成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从而造成放射后遗症,放射性脑脊髓病,放射性颞颌关节及咬肌纤维化、颞颌关节炎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有它独特优势,通过祛瘀通络,结合辨证施治,达到机体功能恢复的目的。

(1)放射性脑脊髓病

临床表现:症见神清淡漠,烦躁不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上肢或下肢麻木感或触电感,甚则截瘫,二便失禁,舌红或黯紫,苔薄,脉沉细。

中医辨证: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治则:滋肾养阴,通络祛瘀。

方药:左归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熟地24 g、山萸肉12 g、枸杞15 g、菟丝15 g、龟板胶30 g(先煎)、川牛膝15 g、归尾6 g、黄芪30 g,地龙、桃仁、红花各10 g,田七6 g。

加减:头痛畏寒,四肢不温加肉桂10 g、熟附子15 g。口干甚,大便干结者,加玄参20 g、麦门冬15 g,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加天麻、钩藤各10 g,夜交藤30 g、柏子仁15 g。

(2)放射性咬肌纤维化和颞颌关节炎

临床表现:症见张口困难,颞颌关节疼痛,颈部肌肉硬化,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弦滑。

中医辨证:热毒伤络,肺络瘀阻。

治则:清热解毒,祛瘀通络。

方药:化瘀汤加减。

药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 g,水蛭5 g、芒虫6 g,当归、川芎各9 g,牡丹皮6 g、鸡血藤12 g、黄芪15 g、苏木10 g,三棱、桃仁各10 g。

加减:口干咽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各10 g;便秘加瓜蒌仁、牛蒡子、枳实各10 g。

(二)中医药配合化学治疗

1.口腔黏膜溃疡

临床表现:口腔黏膜及咽喉水肿、疼痛、溃疡以及进食困难,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中医辨证:心胃积热,虚火上炎。

治则:清心养阴,泻火解毒。

方药:导赤散加减。

药物:生地黄15 g、木通10 g、甘草6 g,车前草、泽泻各15 g,灯芯草3扎,苡仁、白茅根各30 g。

加减:食欲缺乏加谷麦芽、山药各15 g,山楂10 g,恶心呕吐加陈皮6 g、法夏15 g、砂仁10 g(后下);口干咽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各10 g;便秘加瓜蒌仁、牛蒡子、枳实各10 g,便溏加山药15 g,苡仁、扁豆各30 g,疲倦乏力加黄芪、枸杞子、紫河车各15 g。

2.消化道反应

临床表现: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淡红,苔白,脉细。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痰湿内阻。

治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陈皮9 g、法半夏12 g、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0 g、甘草6 g,木香、砂仁各10 g(后下)。

3.骨髓抑制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腰酸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辨证:脾肾不足,气血亏虚。

治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药物:党参15 g,白术、生地、当归、白芍、赤芍、川芎各10 g,黄芪20 g、生甘草6 g。

加减:手足麻木,腰酸腿软加紫河车、熟地黄、人参、龟板、杜仲、牛膝。骨蒸潮热加鳖甲30 g(先煎)、麦门冬15 g、黄檗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