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和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由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协调,以气、血、精、津液为基础,通过经经络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形体官窍所构成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大系统不仅受天地四季阴阳的影响,而且相互联系密切。从而使人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人体与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基础。弄清藏象的本质,对于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和预防保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藏象学说为指导,从临床研究入手
藏象学说的研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掌握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重视藏象的功能特征。以脏腑证候为基础,体现中医整体特色,并突出藏象是一功能单位,是对人体整体机能的分类概括。
藏象学说的基础来源于临床实践,可以通过临床研究来实现。将疗效观察与治疗原则相结合,可以首先确定某一证为研究对象。从某一脏腑证候的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变化,可以测量该脏腑的功能变化,从而了解脏腑的本质。例如,脾虚证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证候,几乎可以出现在所有疾病的某一病理阶段。因此,通过研究脾虚证来阐明脾本质具有理论及临床上的优势。以不同疾病在一定阶段出现脾虚证为研究对象,观察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采用中药补脾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同病不同证进行比较,根据临床疗效选取敏感、特异的指标阐述治病机理,进而探求脾的本质。再如补肾法适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慢性肾炎、肾积水、闭经、不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和糖尿病及其他肾虚的疾病。疗效观察结合临床治疗原则,探讨肾虚证这一常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而研究肾本质。
(二)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
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是研究藏象学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实验研究包括临床实验室检验和动物实验。目的是找出客观指标,厘清藏象的本质,实现藏象学说的科学化。实验研究应立足于内脏症状的生理功能和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的发病机理,采用公认的先进稳定的实验方法,进行与正常人、自身前后和同证异病等多方面的比较,评价各指标的特异性,并进行动态分析。因为中医藏象包括多种生理功能,例如,中医的“肾”关联到现代医学内分泌、代谢、神经和免疫等系统功能的多个方面,应采用多通道、多指标和多层次参与及互补的同步研究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地阐释肾本质。
动物实验方法是藏象学说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动物观察指标与临床证候相似,并与实验室指标相互验证。建模的因素应该尽可能接近自然。复合因子可以用来建立模型。急性和慢性形成过程应相互参照,并采用多种动物与方法进行比较。
(三)突出脾、肾本质研究
藏象学说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两个脏器在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以及疾病防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藏象学说的研究中,脾、肾二脏被置于突出位置,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藏象研究以20世纪60年代的肾、70年代以后的脾和80年代的肝为代表。肾本质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①补肾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治愈原理研究。通过补肾法在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抗衰老作用的研究,探索肾脏病证的诊治,进而阐明治疗原理,从临床疗效探讨肾本质。补肾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机理的研究。通过对补肾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的治疗效果研究及抗衰老作用的科学研究,探讨肾病的诊治,进一步明确临床疗效机理,探讨肾的本质。②制定统一的“肾虚证”辨证标准。③通过研究“肾虚证”探讨肾本质。如肾阳虚、肾阴虚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而探讨“肾虚证”和“肾”的本质。④为弥补临床研究的不足,通过动物模型从形态和功能上进行多项指标的检测。近20多年来,各地对脾本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①从临床入手,对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采用调理和补脾健胃法治疗。②根据文献、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指标,初步制定了脾气虚、脾阴虚辨证标准,并逐步修改、完善。③以脾虚证作为脾本质研究的突破口,开展多学科研究。④探索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为脾本质研究创造条件。脾、肾的研究有必要继续深化,同时心、肝、肺等脏腑研究也不容忽视。
(四)藏象生理功能的研究
内脏的生理功能与特点为藏象学说本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研究思路。如“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生殖、开窍于耳”的中医理论中“肾藏精”和“主生殖”观点可结合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进行研究。比如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可以观察补肾疗法对肾虚所致闭经和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排卵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并从临床疗效上确认肾虚和生殖、发育的关系,同时可选择稳定、可重复、特异的实验室指标作为“肾藏精”和“主生殖”的客观指标。通过对果蝇、家蚕抗衰老、延长寿命、提高激素水平和作用的观察,发现肾脏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关系密切。并通过补肾填精的方法对儿童缺钙、慢性肾炎及年老体衰患者头晕、耳鸣和脱发等病症进行治疗,揭示“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的科学内涵。再比如,“肝开窍眼”“肾开窍耳”等,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但其病理生理基础、具体环节和途径、内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作为研究脏腑的选题之一。有学者发现,伴耳鸣耳聋的肾虚患者的血清钙降低,提升其可能是肾和耳联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发现,肾虚证患者的平均听阈值和听觉诱发电位的Ⅰ波丢失率均显著高于非肾虚证患者,听觉神经的动作电位难以产生,表现为听力损失和听觉诱发电位Ⅰ波缺失。因此,该指标可作为肾虚证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和判断补肾药疗效的指标之一,并说明中医学“肾耳相关”的理论有其客观依据。另外,如肝主疏泄、脾统血、肝主筋、其华在爪等,如何进行科学、客观的阐释都是今后需要开展的课题,这对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沟通中、西医本质研究
寻找中、西医学本质沟通的客观指标,对脏腑本质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肝肾同源、心肾相交以及心主神明和脑的关系等能否通过某些物质或某种机制实现、能否找到客观依据等,都是内脏证候研究中应该考虑的问题。现代医学关于脏腑津液调节的研究已有许多发现。例如,右心房肌细胞中存在心钠肽,正常人血浆中的浓度约为30 pmol/L。肾脏与血管中存在心钠肽受体,说明血液循环中的心钠肽可以转运到靶器官,特异性地与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它不仅具有强而持久的血管扩张和降压作用,而且还有利尿排钠的作用。因此,在心肾相交理论中,心钠肽似乎是传达中、西医本质的突破口之一。同时,心钠肽也与大脑有关,可作为“心主神明”和“脑为元神之府”的观察指标之一。前列腺素属于中医“肾”的范畴,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代谢平衡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检测心肾不和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变化可能对探讨心肾不交证的发生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此,我们可以继续探索一些能够传达中、西医学理论精髓的指标,客观地解释藏象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