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
纵观中医学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学并不排斥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困难,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证本质的深入研究
“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期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以藏象学研究为基础,探讨了肝阳上亢与自主神经功能和前列腺素代谢的关系;血瘀证与血小板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关系;肝气郁结证与神经内分泌紊乱等的关系;以及肾与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关系,肾虚与尿17-羟类固醇、尿17-酮皮质醇、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关系。这些成果对于研究证候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脾气虚证本质的研究中,发现了唾液淀粉酶和木糖吸收率变化与脾气虚的关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建华教授等人关于“脾虚证的系列研究”成果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世纪将寻求和发现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飞跃。在实施宏观与微观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大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中医理论,加大力度进行中医病证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系统研究与整理。
(二)建立现代化中医生理学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对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和证候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这些关于中医关键基础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处于低谷,至今似乎没有复兴的迹象。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满足这些研究的需要,还是中医理论体系本身限制了这些研究的开展?回顾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对病理学(病因和病机)及治疗学的研究更为深入,甚至还涉及解剖学、胚胎学和动物实验的研究,唯独对生理学这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的研究不够深入。
中医学用“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来解释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这种解释过于抽象或简单。中医现代生理学的建立,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物质基础进行阐明,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生理学的基础上过快地发展病理学和治疗学,而没有取得进展,似乎是不科学的逻辑思维。因为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的研究暂时受挫或进展缓慢而放弃源头且不采取措施,似乎是不明智的。
现代中医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分为四个层次:研究生命元素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研究脏腑系统的功能;研究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现代波场理论,中医生理学解释气血等生命元素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用系统熵和焓的概念,来说明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的生、克、乘、侮等,然后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科学地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继承中医理论的精髓,将中医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经络研究
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中医较多地描述了经络的现象和运动规律,但对经络本质的阐述不够深入和全面。经络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是一种具体物质?现代研究更倾向于后者。20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对经络、穴位和经络感应现象的研究十分活跃。这些研究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①运用神经测量仪和皮肤静电计检测电流通过皮肤时,皮肤表面发生的物理变化;②通过摄影技术显示人体皮肤的电特性;③利用红外光谱研究皮肤等。在探讨经络实质及运动规律方面,这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92年,Darras等报道了利用遥测热像仪和闪烁摄影技术将放射性物质皮下注射到穴位后,放射性物质的迁移途径与中医经络相似,但与淋巴管和血管途径不同。西班牙的Koavacs在狗身上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Lagrange观察到,在人体表面及其周围有三层磁共振线:第一层磁振线靠近皮肤表面,第二层磁振线距离皮肤约3~7 mm,第三层磁振线距离皮肤表面约10~15 mm。
1996年,政府将经络学研究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攀登计划”,主要支持经络循经路线的客观研究和展示;脏腑与经脉相互联系的规律及联系的途径;经络路径的物质基础;经络的自组织结构及其非线性特征等。21世纪经络研究将从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化学、电生理学和组织形态学,以及组织结构、外周过程和中枢机理等方面阐明经络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