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内的肿瘤和囊肿。中医的“结胸”“咳嗽”“肺积”“胸痹”等范畴。
纵隔为胸腔的一部分,位于左右胸膜腔之间的间隙。纵隔前方是胸骨,后面是胸部脊柱及椎旁沟,两侧为纵隔胸膜,使其和胸膜腔分开。上界为胸入口,相当于胸骨柄上缘至第一胸椎上缘水平,与颈部相连。下界为膈肌。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胸腺等。纵隔可发生原发和继发性肿瘤,临床上以继发性肿瘤多见。原发性肿瘤可发生于纵隔任何器官和结构,如源于胸腺。神经源性、淋巴、生殖细胞及间叶组织。原发纵隔肿瘤除了胸腺起源外,所有纵隔肿瘤结构组织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肿瘤,但以30~60岁居多。除了食管癌作为一独立疾病单独研究外,其他如气管肿瘤、心脏肿瘤、纵隔淋巴瘤、胸腺肿瘤等均归入纵隔肿瘤探讨。纵隔与肺、气管、支气管关系密切,它的发病首先累及肺脏而致咳嗽、气喘、胸闷、咯痰等症。
(一)中医药结合化学治疗
化疗药物治疗近几年发展很快,疗效确切,但化疗所引起的毒副作用亦为众所周知,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使用。而中药与化疗结合一方面可以减少或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临床疗效。
1.化疗局部反应的中医药治疗
化疗药物长期刺激而引起的静脉炎可选用金黄膏、龙珠膏、双柏散等外敷治疗。
2.化疗全身反应的中医药治疗
(1)消化道反应:化疗期间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中医治疗主要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砂仁、焦三仙等。
(2)骨髓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及白细胞的下降。临床中,我们采用补肾活血之法,疗效甚佳,常选用补骨脂、女贞子、黄精、枸杞子、鸡血藤、当归、山茱萸、桃仁、红花、赤芍等。
3.化疗后治疗方
由姜半夏15 g,红参(或党参20 g)、陈皮、茯苓、竹茹、生姜、枸杞子、锁阳各10 g,枳实6 g,甘草5 g组成。具有化痰止呕,补益脾肾作用,适用于化疗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患者。腹胀喜按者,加炒麦芽15 g,炒山楂、炒神曲各10 g,砂仁6 g;气虚多汗者,加黄芪20 g,白术10 g;胃脘不适,泛酸,吐苦水,嘈杂者,加黄连5 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二)中医药结合放射治疗
目前研究表明,中药与放疗结合可以减少放疗所致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放射线是一个热性物质,其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亦作为“热毒”作用损伤人体气阴,临床中,我们常选用益气养阴、凉血解毒之品,如沙参、麦门冬、玉竹、紫草、牡丹皮、生地黄等以减少毒副作用。放射性肺炎常用养阴润肺药沙参、麦门冬、天冬、百合、百部等;放射性白细胞减少,一般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中药,如黄芪、党参、生熟地、女贞子、当归、枸杞子、补骨脂等;对于放疗而致的皮肤及黏膜损伤,中药外用亦有很好的疗效。此外,中药与放疗结合也可提高放疗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病变部位癌细胞的氧含量,使乏氧癌细胞对放射线敏感,从而增加放疗效果。临床常选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芍等。
放疗后治疗方:由生地、玄参、麦门冬、南沙参、石膏(先煎)、银花各15 g,知母、连翘、桃仁、丹皮、甘草各10 g组成。具有滋阴生津,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放疗后阴虚有热患者。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 g;血虚者,加当归、首乌各10 g;胸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 g;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先煎)15 g,旋覆花(布包)10 g;食欲缺乏者,加谷麦芽各15 g,神曲10 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三)中医药结合手术治疗
凡能行手术切除的肿瘤均应手术切除治疗,通过手术可极大限度地减少病体内的癌细胞数目,使宿主与癌细胞比势改变有利于宿主,也可有利于打破癌细胞的免疫封闭。但手术造成的损伤和破坏则可用中西医治疗使之恢复,特别是中医药在此的作用值得重视,许多外科专家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的作用充分肯定,这方面是值得提倡和推荐的。其主要作用如下:
1.术前配合中医调理,纠正阴阳的失调,可扩大手术适应证。临床常选用补气养血、健脾及滋补肝肾之品,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汤等。
2.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促使术后脾胃功能的调整,气血得以恢复,对术后康复,免疫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疗效,为进一步接受放、化疗打下基础。临床常选用调理脾胃、补养气血、理气行滞化瘀或益胃养阴生津之品。
3.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可提高近期生存率,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手术后治疗方:由党参、何首乌、莲子肉、谷麦芽各15 g,茯苓、黄芪各12 g,白术、麦门冬、木香、红花、陈皮、鸡内金、神曲各10 g,甘草5 g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消食和胃作用,适用于手术后气虚食少患者。口干舌燥者,加白茅根、天花粉各15 g,石斛12 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各10 g;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2 g,大黄6~10 g;失眠者,加酸枣仁20 g,五味子10 g;贫血者,加鸡血藤20 g,当归10 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