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段结合方法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阶段性,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灵活性地应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肺脓肿患者在治疗中,病情严重,X线检查发现脓腔积液时,应使用足量抗生素,口服千金苇茎汤,并大量服用桔梗和鱼腥草等解毒清热中药,配合输液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如果肺部炎症减轻,X线片显示脓腔无液面,则应着重祛痰排脓,促进脓腔的尽早闭合。西医虽然可以采用体位引流、支气管镜引流或其他祛痰药物,但并不像中医那样简单有效。所以这个阶段应该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疾病末期,X线检查,炎症已经消失,脓腔已经闭合,但因致病因素损伤正气,出现低热、盗汗、神疲乏力等气阴两虚的症状,这个阶段则以补肺扶正为主,可单独应用中药调理。
再比如支气管哮喘急性期,西药有快速平喘作用,见效快;而对于慢性支气管哮喘,中药能调动机体内因,改善机体反应状态,易于巩固疗效。中医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以及肺主气、肾纳气等理论。说明哮喘的病位在肺,病本在肾,因此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肾的说法。这种分阶段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特点,西医用于平喘,中医药预防复发和巩固疗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遵义医学院对胆石症的治疗采用“总攻”疗法,也属于中西医结合的阶段性治疗。患者于上午8:30口服排石汤6号1付,促使胆汁排出量逐渐增加;9:30皮下注射吗啡5 mg关闭胆管括约肌,胆管积聚,胆管内压力持续升高;10:00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打开胆管括约肌,充分发挥胆汁内冲洗的作用,促进胆结石排出;10:10口服33%硫酸镁40 mL,继续扩张胆管括约肌,收缩胆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排石汤的利胆作用温和持久,硫酸镁的利胆作用迅速强大,说明分阶段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提高排石率。浙江省中医院,对晚期食管癌和胃癌,采用中药配合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治疗分插管前、插管中和插管后三个阶段。插管前以中药为主,扶正和抗癌相结合,根据中医辨证,运用益气健脾养血和扶正抗癌;或者养阴生津和清热解毒等方法。插管中注射化疗药物。后期运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或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中药,调节脏腑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化疗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具有减毒增效作用。中药缩小实体瘤的作用较弱,而腹腔内动脉插管化疗由于集中灌注,药物剂量大、杀伤力强,能使瘤体迅速缩小,从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取决于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病理生理特点,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治疗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
(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情变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以往中医对有些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症状消退快,但有的容易复发,究其原因,可能是治疗不彻底所致。由于中医辨证只注重症状,有的症状虽已缓解,但疾病没有完全治愈。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学属于水肿范畴,通过辨证施治,水肿症状消失,但此时要观察小便的变化和肾功能的情况,症状虽见缓解,若实验室检查尿中有蛋白,或有肾功能损害,应该继续坚持治疗,以消除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为目的。实验室检查在这里是诊断病情和判断疗效的重要依据。
(二)结合现代医学疾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现代医学的研究更为深入。运用中、西医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将有一些创造性的发现。例如,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理,西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认识:①血浆白蛋白低下。这是因为正常肝细胞减少或肝细胞营养不良,导致白蛋白产生减少;②门静脉高压。这是因为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肝静脉回流受阻,肝脏表面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渗出到腹腔,产生腹水;③肾脏和内分泌因素。由于肾脏有效血容量的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血流量重新分配,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肝灭活功能降低,引起醛固酮和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升高,加重了水钠潴留。西医在上述第三个因素上有治疗优势,除限制钠盐摄入,还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利尿剂,从而抑制肾小管再吸收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或者通过拮抗醛固酮等,发挥利尿消肿的作用。中医主要针对上述第一和第二个因素进行治疗。对于第一个因素,通常需要区分有无病邪。有邪气的患者,如果是热毒,就要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是湿热,就要用利湿清热的方法来治疗。祛邪可以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恢复生产白蛋白的功能。对于无邪气的患者,中医辨证以脾虚为主的,应益气健脾,改善肝细胞功能,升高白蛋白。对于第二个因素,活血化瘀法常被用来软化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性病变,疏通血管,降低门静脉高压。病症较轻的用当归和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药,病症较重的选择下瘀血汤等作用比较强的活血化瘀方,由于对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确切而受到重视。再如腹膜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方法之一。影响腹膜透析的重要因素是腹膜毛细血管的有效血流量,丹参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和改善循环的作用,徐再春等在腹膜透析液中加入丹参注射液,研究结果发现,丹参能明显提高腹膜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和尿酸的滤过量和清除率,其作用优于多巴胺,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三)结合疾病分期分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都面临着脑水肿如何解决的问题。脑内出血后水肿主要是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循环障碍所致。清除血肿可以减轻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和改善局部血流量是清除血肿的关键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有可能加重脑水肿;脱水剂的应用会降低脑血流量,增加血液黏度,也不利于血肿吸收;禁用西药抗凝剂。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是采用西药脱水剂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应用活血化瘀中药脑血康,结合西药脱水剂甘露醇,对180例高血压脑内出血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于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治疗,主要是改善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在这方面,西医药相对显得不足,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的效果是肯定的,临床普遍应用。中药主要采用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品。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降低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与按摩相配,有相得益彰之效。
(四)结合中医标本缓急治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则治其标”和“缓则治其本”是中医的基本治则。正确运用这一治则,对一些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咳嗽、喘证和哮证范畴。国外对本病的治疗仍以抗炎、祛痰、扩张支气管等法为主,故多于停药后复发或使病情逐渐加重。中医学认为,该病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邪气犯肺,祛邪为其治疗原则;缓解期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本虚是此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即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这时应采用益气固表和健脾补肾的方法治疗,可收到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许多资料表明,免疫学指标下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以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主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存在肺虚、脾虚和肾虚等三脏虚弱的病理基础,而且影响以上功能的程度,基本上都是肺型>脾型>肾型,这一规律与本病肺虚、脾虚和肾虚的病理演变过程是一致的。进行扶正固本治疗后,随着病情控制,上述各项指标都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