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认)定通过蚕品种简介

(一)审(认)定通过蚕品种简介

(编者注:本次审定通过蚕品种GS11001~GS11007;桑品种GS11008~GS11009,见第四章)。

GS11001-19935·4×24·46

亲本来源于{757×[(CS×新9)×757]}×{793×[(CS×新9)×757]}。该品种为春用四元杂交种,卵为草绿间有灰绿色。卵壳淡黄,良卵率高。蚁蚕黑褐,小蚕发生少。眠起齐一,稚蚕有趋光性,食桑快,壮蚕青白,素斑、体粗壮,上蔟齐涌。茧形短椭圆,茧色白,缩皱中等。蚕蛾大,交尾性能良好,产卵快。全国蚕品种鉴定网1991—1992年实验室鉴定结果为,茧层率24.83%,鲜毛茧出丝率18.14%,茧丝长1378米,解舒率71.04%,解舒丝长992米,净度94.32分,茧丝纤度2.817D。

饲育技术要点:

(1)催青积温要偏高,叶质偏嫩。

(2)壮蚕忌用嫩叶、水叶。

(3)蔟中空气要流通。

(4)化蛹时间略长。

由江苏省蚕种公司、江苏省海安县蚕种场选育。

品审会委员们认真审核申报材料,材料齐全,数据可靠。该蚕种经全国蚕品种鉴定试验网点1991—1992年鉴定,综合经济性状优良,万头收茧量21.20千克,5龄50千克桑产茧量3.138千克。繁育试验表明,该蚕种原蚕好养,交配性能良好,蛾产卵数500~550粒,经过充分讨论,主要经济指标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审定通过。可在全国各地春期饲养推广。

GS11002-1993(芙·新)×(日·湘)

亲本来源于(芙蓉×三新)×(日桂×湘晖)。该蚕品种为四元杂交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体质强健,茧型中等、匀整。在全国蚕品种鉴定试验网点1991—1992年实验室鉴定结果为:茧层率23.49%,鲜毛茧出丝率17.16%,茧丝长1034米,解舒丝长792米。解舒率73.54%,净度95.28分,茧丝纤度2.44D。

饲育技术要点:

(1)饲养上给予良桑饱食。

(2)及时扩座匀座。

(3)上蔟时宜疏放匀放。

(4)注意蔟中排湿,防黄斑茧、霉口茧发生。

由广东省蚕业研究所、广西蚕业指导所、湖南省蚕桑研究所选育。品审会委员们审核了申报材料,材料齐全,数据可靠。该蚕种经全国蚕品种鉴定试验网点1991—1992年鉴定,综合经济性状良好,万头收茧量15.08千克,五龄给予50千克桑产茧量3.18千克,少量繁育试验表明,该品种原蚕好养,交配性能良好,蛾产卵数400~450粒,符合审定标准,同意审定通过。可在长江流域早秋蚕期与南方蚕区饲养推广。

GS11003-1993陕蚕2号

亲本来源于122×苏5×226×苏6。该蚕品种是由1978年应用引进品种(苏5×苏6与高配合力组合122×226)组配的四元杂交种。体质强,产茧量高,丝质好。1981年陕西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实验室鉴定统计结果:陕蚕2号净度平均为91.65分;茧丝纤度2.967D;解舒率83%;解舒丝长995.3米;茧层率25.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1—1992年繁育推广该品种31241张,占总发种量的27.31%。山西省阳城县1987—1993年共繁育制种8.8万张,推广饲育8.8万张。山西省沁水县1993年发种量达12000张,占全县发种量的50%。甘肃省陇南地区1990—1993年繁育13400张,试养推广10750张。陕西省1990年春发种55000张,占春季发种量的33.58%;夏秋蚕61300张,占全省夏秋蚕的37.13%。

饲育技术要点:

(1)催青前要注意调整好起点胚子,蚕种转青后做好黑暗保护,务必使胚子发育齐一。

(2)稚蚕期对叶质要求严格,以适熟偏嫩为宜。

(3)及时扩座匀座,适时止桑。

(4)5龄第3~7天注意良桑饱食。

(5)加强饲育管理,分批上蔟。

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选育,1981年陕西省审定。品审会认为该品种为好养、高产、茧丝质较优的四元杂交种,繁殖系数较高。自1981年省级审定以来已在陕西累计推广100多万张,近年推广面已达30%以上。1981—199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累计推广30多万张,占总发种量的27%。经委员会认真审核申报材料,材料齐全,数据可靠。符合认定标准,同意认定。适于在西北地区养殖。

GS11004-1994陕蚕3号

亲本来源于(122×795)×(226×796)。该蚕品种为中系单限性四元杂交种。其特点是蚕体大,5龄食桑量大,茧型大,张产茧和50千克桑产茧量高,产值高,繁育系数高。1981—1984年全国鉴定陕西点的实验室鉴定结果:陕蚕3号净度平均96分;茧丝纤度3.00D;解舒率75.4%;解舒丝长871.8米;茧层率25.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47—1992年繁育准广陕蚕3号216000张,占总发种量的10%以上。甘肃省陇南地区1990年开始累计共繁育陕蚕3号22000张,试养推广7940张。陕西省1990年发种量8.4万张,占全省发种量的25.5%。

饲育技术要点:

(1)越年种要注意起点胚子的调整,出库后在库外保护1~2天,再升温催青,并做好催青后期的黑暗保护,使胚子发育整齐。

(2)稚蚕用桑以适熟偏嫩为宜。

(3)5龄3~7天要特别注意良桑饱食。

(4)本品种在蚕儿熟时喂桑量仍然较大,不宜突然减少给桑量。

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选育,1987年陕西省审定。品审会认为该品种为丰产型、高丝量,中系单限性的四元杂交种,繁育系数较高。1987年省级审定通过以来,已在陕西省系计推广30万张,近年推广面已达25%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7—1992年累计推广21万余张,占该区同期发种量的10%以上,并在甘肃陇南地区推广使用。各委员认真审核了申报材料,材料齐全,数据可靠。符合认定标准,同意认定。适于在西北地区养殖。

GS11005-199475新×7352

亲本来源于(755×东34)×新9。该蚕品种为二元一代杂交种,体质强健,壮蚕蚕体结实,正交蚕为普斑,雄蚕为白蚕,反交全部白蚕。一龄叶质偏老时,易发生小蚕,上蔟过密双宫茧较多,抗病,耐高温,抗氟。1980—1993年江苏省累计推广蚕种25.23万张,占推广面积的55%;江西省1987—1992年累计推广58204张,其中1992年推广44204张,占全年蚕种供应量的10%,占夏秋期发种量的12.3%。

饲育技术要点:

(1)催青温度参照苏3·秋3×苏4,正交偏低。

(2)收蚁要早。

(3)1~2龄饲育温度以27.8℃为宜。稚蚕用叶要适熟偏嫩。

(4)做好匀扩座工作,注意充分饱食。

(5)注意适时加眠网。

(6)蔟中注意干燥,上蔟要稀。

由江苏省无锡县西漳蚕种场选育。品审会认为该品种是皮斑单限性早秋用强健性蚕品种,具有耐高温特性,好养,茧层率较高(达22%),为江苏省早秋期当家品种。1980—1993年累计推广300余万张,占该省推广面积的55%;1992年在江西省推广4.4万张,占该省全年发种量的10%。各委员认真审核了申报材料,材料齐全,数据可靠。符合认定标准,同意认定。适于在华东地区养殖。

GS11006-1994华峰×雪松

亲本来源于中系为华峰,日系为雪松。该蚕品种为一对春用皮斑单限性的二元杂交种。孵化、眠起、上蔟较齐。小蚕有趋密性,趋光性。大蚕有背光性,食桑旺盛,5龄蚕体粗壮偏长,斑纹较深,茧型大、偏长,茧层厚。容易饲养,耐氟性强,产茧量高。为春用多丝量的耐氟新品种。

饲育技术要点:

(1)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减少细菌病和脓病发生。

(2)催青积温要偏高。

(3)蔟中要通风排湿,提高茧质和解舒率。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品审会认为该品种是春用皮斑单限性二元杂交种,委员们对选育报告、耐氟性能测试报告和浙江等省氟污染蚕区试养鉴定证明进行认真审核,认为该品种好养、高产、茧丝质优,且具有明显的耐氟特性,是国内首次育成的春用多丝量耐氟蚕品种。具耐氟能力:小蚕期在40毫克/千克以上,大蚕期在70毫克/千克左右,比现行春用多丝量蚕品种提高一倍。应用该品种对发展氟污染蚕区的蚕茧生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符合审定标准,同意审定通过,适宜在江、浙等蚕区春期或中晚秋蚕期试养推广。

GS11007-1994苏5×苏6

亲本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从引入我国的蚕品种中组合筛选而来。该蚕品种为好养优质多丝量二元一代杂交种,茧层率高达25%以上,茧形匀整,茧丝长1200米以上,净度95分,纤度适中,鲜茧出丝率实验室成绩达20%,50克鲜茧干壳量10克以上。从1981—1993年在江苏省累计推广2500万张,1993年占春期发种量的95%以上。上海市金山县1993年秋蚕期饲养量27240张,张产茧量36.10千克。该品种占金山县秋蚕期各品种总量的93%以上。

由江苏省农林厅蚕桑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省蚕种公司选育。品审会各委员认真审核了申报材料,材料齐全,数据可靠。该品种好养、高产,茧层率超过25%,经济性状优良,是江苏省春蚕期与中晚秋蚕期的当家品种,1978年投产至1993年已在江苏省累计推广2500万张,其中1992年推广337万张,占同期发种量的90%以上。已成为上海市的当家蚕品种,经济效益明显。符合认定标准,同意认定。适于在华东地区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