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殊蚕品种培育应用现状

1 我国特殊蚕品种培育应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蚕丝业的恢复和发展,重视蚕品种的培育工作。1955年农业部在镇江市召开了首次全国蚕桑选种与良种繁育会议,并制定了全国家蚕选种工作方案和品种保育、选育及鉴定等工作细则。经过几代家蚕育种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蚕品种培育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夏秋用蚕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在特殊品种培育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1 耐氟化物蚕品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江浙地区空气氟化物污染较严重,蚕桑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我国育种家根据生产需要,采用自然环境胁迫和人工添食NaF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育成了对氟化物具有高度耐受性的蚕品种秋丰×白玉、华峰×雪松等,解决了氟化物污染蚕区的养蚕安全问题,为氟化物污染蚕区蚕桑生产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秋丰×白玉至今仍是浙江省的主推蚕品种。

1.2 雄蚕品种

1972年苏联科学家STRUNNIKOV利用辐射诱变技术等制作了世界著名的家蚕平衡致死系统。1996年我国引进该系统,经过20年的研究和转育,培育出多对实用化雄蚕品种,并在浙江省淳安县、四川省绵阳市等地推广应用。雄蚕品种表现出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出丝率高、缫折低、丝质优的特点,受到蚕农和丝厂的欢迎,但其一代杂交种繁育成本比普通品种高。

1.3 抗BmNPV蚕品种

家蚕血液型脓病由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引起,是蚕业生产的主要病毒病,每年都会给蚕茧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蚕业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家蚕抗病育种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抗BmNPV家蚕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育成了华康系列、野三元和桂蚕N2等抗BmNPV蚕品种,通过审定并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与此同时,抗性品种对家蚕BmNPV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

1.4 三眠蚕品种

家蚕按照其幼虫期就眠次数,分为三眠蚕、四眠蚕和五眠蚕,生产上用的蚕品种一般为四眠蚕品种。三眠蚕品种一般发育经过短,丝量少,茧丝纤度细,茧丝纤度偏差小,适宜于纺织超薄型织物。我国先后育成853白×543B、芊春×知日、三·龙×汇·源、粤蚕细纤1号等三眠蚕品种,并在生产上中试或批量生产。

1.5 粗纤度蚕品种

日本于1991年育成粗纤度蚕品种日509·日510×中509·中510,其茧丝纤度4.75dtex,解舒丝长790m。我国的粗纤度蚕品种培育先后列入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育成了新苗×明日,实验室鉴定茧丝纤度5.217dtex、解舒丝长870m;C华×JD,实验室鉴定茧丝纤度4.5dtex、解舒丝长800m。粗纤度蚕品种的生丝和织物具有粗犷厚实、抗皱性强、缩水率小的特点,适合制作服装面料,但目前粗纤度蚕品种几乎没有推广应用。

1.6 其他特殊蚕品种

天然彩色茧蚕品种的蚕茧具有天然色彩,为人们所喜爱。按其颜色分为黄红茧系和绿茧系2大类。黄红茧系的茧丝颜色来自桑叶中的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新生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类色素(叶黄素、蒲公英黄质、紫黄质、次黄嘌呤黄质),绿茧系的茧丝色素主要来自黄酮类色素。近年来,彩色茧蚕品种已达到实用品种水平,并开始在生产上批量应用。

20世纪90年代,我国育成了首个荧光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在荧光灯下,该品种的雌蚕茧为白荧光、雄蚕茧为黄荧光,并于200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进入本世纪后,又育成了1对荧光判性蚕品种荧苏×荧晓,在荧光灯下,该品种的雌蚕茧为紫荧光、雄蚕茧为黄荧光。

此外,还有人工饲料摄食性蚕品种、灰蛾蚕品种、无鳞毛蚕品种等。斑纹限性品种,一般不作为特殊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