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蚕品种与各种蚕种制造

选用春用蚕品种C2(华合)、N2(东肥)与夏秋用蚕品种C1(芙蓉)、N1(湘晖)作供试蚕品种。前者的F1表现为好养、高产、解舒优、茧形大,但茧层率较低;后者的F1表现为好养、丝质优、茧层率高,但全茧量偏轻,根据品种系谱分析,N1即湘晖中含有N2即东肥的血统成分为12.5%;C1即芙蓉是新九与几个多丝量品种的杂交固定种,新九的亲本为中华与247,计算表明芙蓉中含有中华的血统成分为6.25%。中华×东肥·671与华合×东肥·671均为现行生产春蚕用三元杂交种,由此推测中华与东肥间也有较好的配合力。如将中华与华合视同处理,则可作如下假设分析:C1C2×N1N2→1C1N1∶1C1N2∶1C2N1∶1C2N2,四类个体内含相当于春用品种C2N2的遗传成分比约为9.375%∶53.125%∶56.25%∶100%,即夏秋形∶中间型∶春用型为1∶2∶1;群体而言,稍稍侧重于春用型。估计这样一种结构较能适应中晚秋蚕期的饲育环境条件,如以遇拟春天型时养春用品种,遇拟夏秋天型时养夏秋用品种的收成作为100%计算,则无论是遇到拟春天型气候还是遇到拟夏秋天型气候,大体上均可获得75%以上的收成。

为了便于叙述,本文中对使用频繁的几个学术名词,做如下简化:

C1C2,N1N2——“同系统杂交原种”,简称为“杂交原种”;

C1N1,C2N2——“二元杂种F1”或“异系统杂交原种”,简称为“F1”;

C1N1,或C2N2的自交种——“二元杂种F2”,简称为F2

(C1C2)×(N1N2)——“同系统杂交原种四元杂交种”,简称为“交原四元种”;

(C1N1)×(C2N2)——“异系统杂交原种四元杂交种”,简称为“交杂四元种”。

1985年春期饲养4个原种,制备原种、F1与杂交原种,即浸供夏期饲养;夏期制备原种、杂交原种、F1、F2、交原四元种(C1C2×N1N2)、交杂四元种(C1N1×C2N2)共32个交配形式,行即浸后冷藏供中晚秋蚕期实施同期饲养比较。

1.2 饲育调查

每个型式稚蚕期混收0.5克蚁量,至四龄起蚕分设2区,每区点数30头,在同一环境下饲养,分别上蔟采茧。

1.3 产卵情况调查夏期制造的蚕种因急需浸酸,且浸酸后蚕卵脱落程度不一,改为中晚秋饲养制种后调查,每个型式点数10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