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审定标准的合理性
3.1 审定通过蚕品种的比例及未通过品种不合格原因分析
1980—2001年参加国家鉴定的蚕品种77对,包括联合鉴定的耐氟品种“华峰×雪松”和荧光判性品种“荧光×春玉”,各类品种的参鉴数量、合格比例见表2。
表2 参加国家鉴定桑蚕品种审定统计
注:春秋兼用/中秋用品种,指参加中秋期鉴定的品种。
从表2可以看出,3类品种的合格率差异较大,春秋兼用/中秋用品种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夏秋用品种,合格率为65.79%;春用品种的合格率仅48.57%。实际上中秋鉴定的4对品种有3对主要用于春期,如果把这3对计入春用品种,另一对计入夏秋用品种,则春用品种和夏秋用品种的合格率分别为56.63%和66.67%,趋于接近,但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春秋兼用品种的选育是育种方法的一种创新,把春用品种的多丝量特性与夏秋用品种的强健性结合起来,使品种兼具春用和夏秋用品种的部分特性,既适合于春季饲养也适合于条件较好地区秋季饲养。这类品种只鉴定一批4对品种,全部审定通过,主要是因为参加鉴定的品种本身性状优良,其中包括目前正在加速推广的“871×872”和“苏·菊×明·虎”。由于没有相应的对照品种和审定标准,只能以同期“菁松×皓月”和“苏3·秋3×苏4”的平均成绩作为对照品种的成绩,主要依照夏秋用品种的标准进行审定。
对审定未通过蚕品种的成绩分析表明,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解舒率低(表3)。在18对不合格春用品种中,有16对解舒率低于标准(其中1对品种解舒丝长达到1000m,但茧丝纤度偏粗),其他2对品种解舒率合格但是净度偏低。因此即使按现行标准来判定,这些品种仍然应判为不合格。
表3 审定未通过品种不合格原因分布统计
注:每1对品种有1项或几项不合格。
另外,审定通过的春用品种中有7对解舒率和解舒丝长都低于审定标准,这样在35对参鉴品种中共有23对品种解舒率或解舒丝长不合格,占65.71%,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标准过高,菁松×皓月、浙蕾×春晓、钟秋×金铃等品种的解舒都超过75%的标准要求,而且其他各项经济性状优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春用品种选育比较注重茧层率和茧丝长,而我们知道茧层率、茧丝长与解舒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提高茧层率和茧丝长的同时,可能解舒率反而下降;而且长江流域蚕区春季阴雨天气较多,5龄期特别是蔟中遭遇阴雨天气时,解舒率就受到明显的影响,但年份之间有差异,因此取两年多个鉴定点的平均值,并按与对照的百分比衡量可能更科学且合理。在13对不合格的夏秋用品种中有10对解舒率低于70%,其中的4对解舒丝长达到标准。审定通过的夏秋用品种中,有11对解舒率低于标准,其中10对解舒丝长符合标准。因此,单从解舒率看,夏秋品种有22对不合格,占参鉴品种的57.89%,但是由于有了解舒丝长作为解舒率的选项,而且解舒丝长指标较低(700m),相对容易达到,因此不合格品种仅7对,占参鉴品种的18.42%。从气候条件看,春季全国气候差异相对较小,品种的可适用区域广,如菁松×皓月、春·蕾×镇·珠、871×872等品种在多个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一般每个省区只有1~2对主要品种,对新品种的数量要求相对少一些。而夏秋季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多样性丰富,同一省区也有不同的气候生态区,往往有多对品种同时推广,呈多元化状态,这种状况要求更多的夏秋用新品种出台,目前夏秋品种审定合格数量多于春用品种的状况基本与此相吻合。
3.2 省级审定标准与国家审定标准的比较
浙江省审定标准以4龄起蚕虫蛹率、万头茧层量、解舒丝长、净度为主要指标;实用孵化率、发育经过、万头产茧量、5龄1日万头茧层量、鲜毛茧出丝率、茧丝纤度为辅助指标。四川省把4龄起蚕健蛹率、万头产茧量、纤度均方差、净度作为主要指标;发育经过、茧丝长、解舒率、茧丝纤度、鲜毛茧出丝率列为辅助指标。国家标准主要指标为净度、茧丝纤度和解舒(解舒率或解舒丝长);辅助指标有茧层率、鲜毛茧出丝率、茧丝长、4龄起蚕虫蛹率、万头收茧量、50kg桑产茧量、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7项。
上述3个标准的共同点是把指标依其重要性分成主要和辅助两类,但对指标的重要性认识有很大的差异。生丝纤度偏差曾是国家标准主要指标之一,而现行标准则列为辅助指标,从丝绸加工和贸易看,要生产高品位生丝和高档丝绸制品,茧丝纤度均方差必须符合一定要求。其次国家标准对品种的强健性没有像省级标准那样作为主要指标,而是作为辅助指标,要求过低。茧丝纤度,无论是从参加鉴定的品种成绩还是从丝绸工业的要求看,都已没有必要作为主要指标,而作为辅助指标比较合适。
从国家审定合格蚕品种的推广情况分析,“八五”及以前育成并鉴定的品种,无论是春用品种还是夏秋用品种,都有半数的品种没有或几乎没有应用,除了品种推广体系因素,品种本身的性状水平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国家审定只有实验室鉴定,不设农村生产鉴定,繁育性能也只作饲养观察,品种的不良性状不易显露与发现;也有些育种者在品种审定通过后改换品系,使品种性状改变,从而影响了品种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