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3 讨论

1982年国家蚕品种鉴定试验有8个省的饲养鉴定和丝质鉴定单位参加,2010年国家蚕品种试验恢复后,由于蚕桑主产区和规模的改变,区试有6个省的饲养鉴定单位和2个省的丝质鉴定单位参加。试验方案按照当时各地的生产技术和水平制定,饲养管理兼顾鉴定点的养殖习惯和设施条件的局限性。为保证实验室鉴定条件的一致性,区试方案对催青、收蚁、饲养管理、蔟中管理和丝质评定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在蚕种来源相同,操作方法一致的情况下,蚕品种在全国鉴定点连续两年的成绩能较好地代表试验品种的特性。

从表1可知,与1982年审定成绩相比,9年后(2011和2012年)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的产茧量显著降低,降低的原因主要来自茧层率、出丝率和茧丝长的减少。近十几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结构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家蚕养殖方式趋向简化、粗饲,再加上桑园管理基础设施和人员投入不足,会造成桑叶质量下降,影响蚕品种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成绩。为了稳定产茧量,必须提高不利环境条件下蚕的生命力。在家蚕品种选育、实验室鉴定以及原原种繁育过程中,4龄起蚕虫蛹率是影响产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生命力指数之一,常被用来作为生命力选择的直接依据。经过三十年的推广和选育,菁松×皓月的生命力大幅度提升。2013年以来,菁松×皓月的4龄起蚕虫蛹率均在97%以上,2015和2017年的虫蛹率超过了98%。生命力的提高弥补了茧丝量的降低,使产茧量回升,2013年后该品种的万头产茧量接近1982年审定值。

从变异来源为年份的鉴定指标成绩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年份的洁净成绩存在差异(P<0.05),其中2012和2015年的成绩最好(95分),2013和2014年的成绩最差(93分)(表2和表3)。洁净是评价生丝等级的重要指标,蚕种质量、养蚕措施、上蔟环境、收烘和缫丝技术等生产环节均能对洁净成绩造成影响。2013和2014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汛期灾害呈现南旱北涝的格局,多地夏季持续高温。受大环境干旱或连续阴雨的影响,桑树生长受到限制,桑叶质量不佳对蚕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丝腺发育不利,进而影响茧质和丝质成绩。

从变异来源为鉴定点的鉴定指标成绩方差分析结果来看,鉴定点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技术不同程度影响了菁松×皓月的4龄起蚕虫蛹率、万头产茧量、洁净、茧层率、鲜毛茧出丝率和茧丝长指标成绩(P<0.05,表4和表5),涵盖了蚕的体质、茧质和丝质性状。国家蚕品种区试方案对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方法做出了详细规定,而对桑叶质量无法做出要求。桑树品种和桑园的管理措施严重影响桑叶质量,各鉴定点养蚕所使用的桑叶为当地广泛种植的品种,管理措施也沿袭多年的模式而各不相同,因此桑叶的营养成分可能有较大差异,是影响蚕生长的最直接因素。蚕的体质差异会进一步影响茧质和丝质性状,因为蚕的体质、茧质和丝质之间存在相关性。

全国蚕品种鉴定的对照品种应为在我国大面积饲养、产量和品质较稳定的品种。菁松×皓月作为恢复后的全国蚕品种A组春季鉴定试验的对照品种,多年来一直是鉴定区域群众反映良好的高产、好养品种。本文经过对区试成绩的比较分析认为,虽然该品种在多年的推广和选育过程中有些性状发生了改变,但仍能保持较稳定的产量,其较强的生命力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背景下简化、粗放式养殖的需求,适合作为区试鉴定试验的对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