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育种方向与审定标准

1 家蚕育种方向与审定标准

当前,我国的家蚕育种水平、气候条件、饲养方式、技术水平、养蚕布局、蚕茧收烘及缫丝工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现行审定标准中的相关指标必须进行以适应当前粗放型、省力化、集约化的蚕茧生产方式,充分考虑当前我国蚕区的生产水平和生产环境,以强健好养为家蚕育种第一目标,切实兼顾蚕种场、蚕农和丝厂的利益,保证茧丝绸产品质量为前提的适度调整,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强健度应作为蚕品种审定的关键指标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明显降低,农村优势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养蚕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之粗放型、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使用,按现行审定标准育成的品种,明显存在体质缺陷,不能适应当前的饲养水平和饲养环境,往往因发生蚕病而损失惨重。

为了满足缫丝企业对丝质的要求,安徽省从计划经济时期推广“春种秋养”措施至今,在秋期雨水充沛、叶质好、气温平稳的年份,丰产丰收,皆大欢喜。但近年来,一方面常遇“夹秋旱”,持续高温,气候恶劣;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工业“三废”等大量排放和农作物防治病虫害而大量使用农药,给养蚕环境和桑叶造成污染,加之粗放型饲养,“春种秋养”不可避免有时导致蚕病发生严重,尤其是病毒病的发生,可以说各地是用牺牲蚕农的利益来增加了丝厂的效益。相反,为了抵御工业废气造成的严重氟污染,稳定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杭嘉湖地区则出现“秋种春养”,饲养比例一度保持在75%左右,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充分说明强健度是蚕品种能否发挥较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不断提高家蚕品种体质和强健性,选育强健好养,抗病、抗逆性强的家蚕品种,以适应当前的家蚕饲养环境和饲养水平应该是目前我国家蚕育种的首要目标,也是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育种方向必须进行调整,不能再一味追求丝长、茧层率指标,必须选育体质强健,抗病、抗逆性能好的品种,强化4龄起蚕虫蛹率指标。只有在确保强健好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家蚕品种的其他经济指标,育成的家蚕品种在生产中才有推广和应用的生命力,才能为蚕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相反,如果一味追求蚕茧产量和丝质,而忽视品种的强健性,即使丝质再优,但由于体质虚弱,蚕农无法饲养,其他经济指标也无法实现,该品种在生产上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将迅速失去推广的基础。解决方法之一是对现行品种的体质加强抗性选择,即原育种单位与三级原种繁育单位密切协作,加强母种的体质选择,蛾区选重于个体选;在蛾区选的基础上,个体选应选择个体茧层率中等水平,不宜选茧层率平均水平以上的个体留种,逐步适当降低茧层率以提高体质。

因此,为适应当前粗放型、省力化养蚕,减少蚕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宜将强健度(4龄起蚕虫蛹率)作为品种审定的关键指标,与对照种相仿,尤其是秋用品种,以保证蚕作安全,蚕农增产和增效。

1.2 适当降低茧层率指标

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等数量性状与其全龄经过日数成正相关,属多基因遗传,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茧层率的选择,尤其要注意控制全茧量,必须在提高茧层量的基础上,提高茧层率,要防止茧形逐年变小或变大的极端倾向发生,而导致体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茧层率与强健性在遗传上又是一对负相关性状,过分强调大茧形、高茧层率和高出丝率的结果,必然导致体质下降,品种的抗病抗逆性能也随之减弱,不能适应当前粗放型省力化养蚕的要求,给蚕农饲养带来困难,最终其他经济性状也就无法实现;因此,要适当降低茧层率指标。

1.3 茧丝长指标不必苛刻要求

从目前我国蚕茧生产及缫丝工业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茧丝长指标只要不低于现行生产用种即可。刻意强调茧丝长,不仅不利于家蚕品种选育的多元化,尤其是特色品种的选育,而且在生产中实际意义也并不大。我国家蚕春用品种生产鉴定通常用目前推广量最大的菁松×皓月作对照,其茧丝长在1400m以上,虽然有不少春用品种通过审定,但至今还没有1对品种的推广量、丝质等综合性状超过菁松×皓月。中、东部地区的夏秋品种如苏三元、秋丰×白玉、薪杭×科明等品种及广东、广西地区的两广2号、桂蚕系列等品种,茧形小,茧丝长均在1000m以下,有的品种在生产中茧丝长甚至在600~700m;但由于其体质强健,抗病、抗逆性强,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且解舒好、丝质优,仍深受欢迎,在生产中常用不衰;因此,茧丝长指标不必苛刻要求。

1.4 解舒率可作为审定参考指标

解舒率或解舒丝长在国家和地方的审定标准中一直都属于强制性指标,国家《桑蚕茧干茧》分级标准也以解舒丝长为干茧分级的主要项目。从提高丝质和丝厂效益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但从家蚕遗传学上看,解舒是一个遗传力低的性状,该性状与品种本身的遗传因素比重不大,在后代的表现除了决定于遗传性之外,在相当程度上主要受蔟中营茧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影响,往往因饲养、上蔟环境和技术水平的不同,解舒率有很大差异;从蚕茧生产实际情况来看,鉴于蚕农的饲养技术水平、生产习惯及蚕农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蚕区普遍存在上蔟室通风不良,上“闷蔟”,采“毛脚茧”等。可以说,农村饲养的任何家蚕品种,其蚕茧的解舒率都达不到甚至远远低于该品种通过审定时的标准。

解舒在良好的上蔟环境中,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但在不良的环境中,解舒优劣的遗传性充分显现。在生产实际中,通过采用优良蔟具(方格蔟),改善上蔟环境,规范蚕茧收购和流通秩序,实行优质优价,为蚕农提供合理的价格导向,就很容易改变目前蚕茧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蚕茧解舒率低的状况。因此,家蚕品种审定只要解舒与对照种相仿即可,而强调品种解舒的稳定性则更重要。另一方面,洁净与解舒性状似乎呈负相关,洁净即小颣,其多分布在茧的内层,解舒好的茧多缫至茧的内层,解舒丝长长,从而使小颣暴露,导致洁净下降;因此,不必片面地对解舒率提出过高要求。

1.5 茧丝纤度和洁净设为重要指标

茧丝纤度和洁净是评价生丝质量的重要指标,纤度和洁净与解舒一样,在家蚕品种审定标准中均为必须达到规定的强制性指标。降低茧丝纤度均方差和提高茧丝洁净,缩小生丝纤度偏差,则有利于提高生丝品位和丝绸产品的质量。

在家蚕的各种性状中,茧丝纤度和洁净性状的遗传力大,基本上呈隐性遗传,在后代表现中主要取决于品种本身的遗传性,相对受环境影响不大,在后代饲养中用环境条件很难得到改善。为了提高生丝等级和丝绸产品质量,在家蚕品种选育过程中,必须通过活蛹缫丝等方法淘汰不良个体,强化茧丝纤度和洁净的选择,利用回交等方法加以性状改良,实现纤度均方差小和洁净优。因此,茧丝纤度和洁净作为品种审定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引导育种工作者的优质意识,提高生丝品位和丝绸产品质量。

1.6 繁育性能应作为品种审定的辅助指标

家蚕品种的推广应用,是以种场、蚕农和丝厂三者利益共赢为基础的;因此,育成的家蚕新品种必须满足强健好养,优质易繁。只有体质强健,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饲养条件,在农村达到易于饲养的目的;纤度适宜,解舒优良,才能缫制高品位生丝,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优良的家蚕品种只有通过种场的繁育,才能在农村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为了提高种场的经济效益,育成的品种又必须有较高的繁育系数。简易的雌雄鉴别(限性、萤光判性、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技术和纯对识别(暗化型灰黑蛾)方法、良好的交配性能、适当的单蛾产卵数和良卵率是繁育性能优劣的体现,也是新品种推广应用的关键之一。